公告版位
新家裝修中... (Nov. 2013)

 

週末的下午, 在 YouTube 上看演講。這類名人演講流行起來, 大概跟 TED 論壇受歡迎脫不了關係。果然隨之出現的產物是, 公開演說的教練們訓練各大公司老闆如何在 TED 演講中展現魅力, 而演講中所傳播的概念是否被過度簡化? TED 是否淪為宣傳的工具? 習慣透過多元新媒體吸收資訊的現代人, 恐怕又要小心在不知不覺中被"灌輸"了。

插播: 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朋友, 可以參考以下的電台節目討論:
TED talks: "Ideas worth spreading" or oversimplified info-tainment?

但畢竟『娛樂』是TED的一環, 在 YouTube 已取代電視陪我吃飯的今天, 用輕鬆的心情和認真的腦袋看這段影片, 既然花了時間也要有點收穫才不算浪費。

蔡康永先生從不以文化人自居, 樂於用很娛樂圈的方式闡述他的中心思想, 利用故事包裝或"翻譯"老生常談的大道理。這段談話除了金馬獎的幕後秘辛, 有一些其實在之前他的書或雜誌訪問上都看過了, 把其他覺得特別值得記錄的重點聽寫出來, 也包括引用的典故原文, 當作筆記來看, 以後就不用再重播一個多小時的影片(除非需要娛樂效果)。

文章標籤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像是討論教改的問題吧, 想知道多年來台灣國民教育的內容有沒有改變, 問老媽她小時候學的是什麼…

老媽: 「幾十年以前的事情誰還記得啊?」
隱客: 「我還記得我小學的課文耶!」


我的書包裡,有書也有筆。
我有四本書, 我有三枝筆。
還有一個小皮球,也在我的書包裡。


老媽:「為什麼會有皮球? 上學可以帶玩具嗎? 而且現在應該沒有小朋友會帶皮球吧?」
隱客: 「喔, 那就要改成 ─ 還有一把開山刀, 也在我的書包裡。」
老媽: 「妳太落伍了啦! 現在都用槍。」
隱客: 「那就變成 ─ 還有一支衝鋒槍, 也在我的書包裡。」

==============以下依本站傳統, 話題變嚴肅之分隔線==============


說笑的時間是2012年11月, 時至今日卻一點也不好笑。

去年底就在大家沉浸在準備過節的歡樂氣氛中, 美國康州的 Newtown 再次發生了校園槍擊案件, 特別不同的是, 這次絕大多數的受害人是幼齡的小學生, 頓時全美對槍枝管制的爭論再起。事件發生一週後, 眾所矚目之下, 長期自許為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的捍衛者, 支持美國國民可自由擁有並使用槍械的團體 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 (NRA)發表談話, 他們主張校園做為無槍空間反而成為歹徒眼中的待宰羔羊, 防止校園槍擊事件的方法是在每個學校設持槍警員。這立場對我們這些從未生活在槍枝文化下的人根本是難以理解的, 然而現實是每次發生多人死亡的重大槍擊案, 美國人的反應是怕槍枝管制法規會被修改, 槍械反而更暢銷, 這次有為了保護學生而犧牲的老師們也成了受害者, 於是有一些老師也決定買槍來保護自己和學生。

這個問題對美國這個歷經殖民時代、大西進時代、獨立革命與南北戰爭, 打英國人、其他歐洲人、原住民和自己人, 可以說是在槍桿上立國的國家來說十分複雜, 即使加拿大和澳洲等嚴格管制槍械的例子都反覆證明, 減少槍枝就能減少相關的他殺與自殺案件, 美國基於歷史與憲法賦予的權利, 流於民間的槍枝數量多得可怕, 本是預防政府以武力威脅人民的美意, 如今卻成改革的最大障礙。

當然事件後要檢討的不只是槍枝管制條例, 更包括社會對精神病患的關注和輔助是否欠缺, 家庭的教養和學校的教育是否應該更重視心理的健康和發展等等, 都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只是一旦談到修法就免不了牽扯上政治, 但是政治分野在地域和意識型態上逐漸擴大的分歧, 在全球各國都可見, 讓人不免思考現代的民主制度是不是出了問題?

為什麼超過全民半數的共識, 要變成法案推行會這麼困難? 為什麼原本應是民眾當家作主的體制, 卻好像被財團與遊說團體用不完的資金綁架, 反過來對部分人民洗腦, 最後政府的決定都不是以人民利益為優先考量?

當社會在政治理念、經濟地位上都開始分裂的時候, 當媒體都選邊站而不再中立的時候, 當專業變成特定團體的發言人或是被噤聲的時候, 當資訊爆炸後帶來讓人看不清的煙霧的時候, 人民的智慧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還是那句老話, 民主制度並不完美, 但是各個可能中最佳的選擇。

而我選擇對人民有信心, 就算人類的選擇常常讓我失望。



參考資料:


Crossfire – The Fifth Estate
Unpacking the semiautomatic
After Newtown - A PBS Special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終於了解為什麼大家都說《漂浪青春》比《刺青》好看, 因為它真的好‧很‧多。我想關鍵在於它的故事比較貼近現實的人生, 就跟上面提到的一樣, 真實的直白比幻想的童話當然更容易獲得共鳴。

比較“不主流”的一段大概是中間的〈水蓮〉, 年輕時因為家庭壓力, 相約假結婚的男女同志在一個喪偶又失智, 另一個染上愛滋、離開伴侶之後互相扶持的故事。在商業現實下, 同志電影大多數標榜美麗的青春愛情故事, 然而同性戀者的老年生活可謂雙重弱勢, 其實更需要被關心。阿彥一直被失智的水蓮當做已過世的另一半, 水蓮還活在不能公開與同性伴侶出雙入對的記憶中, 逼阿彥不情願地穿上洋裝和高跟鞋, 這對別人眼裡看起來奇特的“夫妻”, 經歷水蓮走失跟在公園被騷擾的事件後, 也找到老來相伴的生活。這是個悲喜交雜的故事, 明明是令人感傷的兩個人物與背景, 在某些橋段卻令人發笑, 但同時觀眾也不會忘記兩人背後沉重的社會議題, 如同周美玲導演還把《刺青》海報改造成男同志版, 害我笑不出來差點憋到內傷。最近伴侶盟在台灣推動多元成家立法更加努力, 草案看起來比單純的同性婚姻合法化更包容, 更符合現代社會多樣化的家庭組成, 但願以尊重人權自豪的台灣能在伴侶權益上前進一大歩。

其他兩段可能比較容易消化, 因為趙逸嵐超帥的啊 (身高優勢是重點)。我發現藝術大學真的在藝術表演各方面的水準都很高, 台灣教育環境在「唯有讀書高」(或是唯有途高) 之外其實可以把眼界放寬, 不過這需要家庭和社會風氣配合吧! 之前曾讀到有很多在國外獲獎, 回國卻沒出路的音樂系高材生的新聞… (離題, 就此打住) 我很欣賞周導在電影中一些細膩的手法, 例如少年時代的竹篙討厭穿內衣, 走出女廁會被打掃阿姨以質疑的眼神上下打量, 除了喜歡做中性打扮, 她其實也沒意識到自己的性向為何, 直到被年輕的水蓮點醒, 這些看似刻板印象的情節, 在這裡卻有不同於一般同志電影裡精準的描寫。

另外逛到一篇文章探討電影裡孩童情竇初開的情節也蠻有趣的, 當然《刺青》裡的小綠跟本片的妹狗都被點名。不知道周導連續安排這種角色是不是想提醒大家, 性向是天生的, 對喜歡的對象的自然反應, 藉以反駁『同性密友期』之類的論調? 或者小孩子根本還沒有死板的性別概念, 反正喜歡就是喜歡?

相關閱讀: 童顏下的愛情─《漂浪青春》與《海角七號》的另一種觀察
(原來這部電影跟《海角七號》是同一期的? 我有時空錯亂的感覺…)

最近周美玲導演的新作《花漾》也上映了, 看片花的時候驚喜於鄭元暢的古裝扮相沒想像中那麼糟, 陳意涵好像變得更美了, 吳君如好搶戲, 還有重點是繼《漂浪青春》請來許景淳, 這次的主題曲我一下子就聽出萬芳的聲音, 心中大喜(她們倆唱台語歌都有種古典味)。感想是: 周導的電影越玩越大了, 不過在拍偶像劇的同時, 彩虹六部曲請務必要拍完哪!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自奇摩新聞 http://yhoo.it/TSWZiw
 
中國時報【鍾玉玨╱綜合報導】
 
美國奧克拉荷馬州小情侶艾林與凱蒂出門約會時,和普通情侶沒兩樣,男的俊女的美,不過其實兩人都是變性人。
 
十六歲的艾林原本是女兒身,還曾參加過選美比賽,擅於跳芭蕾舞;十八歲的凱蒂則是男兒身,但自小喜歡玩洋娃娃。兩人的童年都飽受性別認同所苦,並遭同儕訕笑與霸凌,變性後才找到真正的快樂。
 
艾林自五歲起就覺得自己骨子裡是男生,偏好三鐵與攀岩,卻被母親逼著跳芭蕾、參加選美。他說:「我對女人的東西一點也不感興趣,成長過程中,別人說我是蕾絲邊,但我知道自己不是同性戀。」所幸母親現已改變初衷,支持她變性。艾林目前靠注射男性荷爾蒙、束胸維持男兒身,日後將進行乳房移除手術。
 
凱蒂也同樣自小就有性別倒錯的強烈感覺。她十五歲之前一直是男生,名叫路克,父親是美軍陸戰隊上校。她說:「我三歲就知道自己想當女生。我滿腦筋想的都是洋娃娃。我痛恨自己的男性身體。」三年前她開始注射女性荷爾蒙並長出胸部。繼而在十八歲生日過後四天,受惠於善心人義助四萬美元,接受變性手術。
 
她和艾林接受治療期間認識彼此,由於同是天涯淪落人,很快便墜入情網。她說:「我們現在的樣子很正常,別人都沒注意到我們有什麼不同。」


======================================


看了大部分網友的留言都給予肯定, 可見大家對性別平權的觀念在進步中。 除了引用經文把LGBT和其支持者(直同志)一起罵的衛道人士和用污辱字眼留下無意義回應的人之外, 另外有些人的反應則是: 何必多此一舉?


這是對「性別認同」及「性傾向」不了解之故。 在此對於我覺得應該是常識的部分簡單說明一下。


艾林與凱蒂對自己的性別認同和他們愛上伴侶的性別是兩回事。 他們是先覺得自己的靈魂裝錯身體, 所以才會想要變性, 這是他們個人的性別認同, 至於變性後對異性會感產生愛戀, 則是性傾向屬於異性戀者, 剛好變性團體裡的朋友有同理心, 兩人情投意合也是美事一樁。


所以當然也有人變性後的性傾向愛的是同性, 另外性別認同中也有 sex 和 gender 的分別, 例如有些人喜歡做變裝打扮, 但不會想要變性, 也就是基本上認同自己的先天生理性別。


不過說再多標籤的定義, 了解與自己不同的族群進而包容性別多元, 才是最重要的意義所在。


祝福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與真愛, 艾林與凱蒂是幸運的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想要在這個議題還稍微有點版面的時候來討論這件事, 本文可能有點嚴肅枯燥, 請各位訪客耐心讀完, 因為這是我認為很重要的事。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個性內向, 還是老實的表情招惹來的, 在台灣的學校生涯總是有人欺負我。幼 稚園的時候唯一跟我有互動的小朋友, 最喜歡的遊戲是搔我癢, 於是我一見到她就害怕。小學一二年級, 老姐跟我還在同一所學校的時候, 我每天放學時在後門等她。有一位同學不知道為什麼會跑來掐我的脖子, 我越是沒反應, 她會越用力。有一次我幾乎感覺到生命原來這麼脆弱, 我就要這樣死了, 終於有一天老姊看到, 打了她又開口責罵她, 我叫老姊停手, 她轉而對我生氣。後來在學校舉行母親節感恩大會的操場上, 我看到這位同學抱著我們班導師哭得很傷心, 我才知道她的媽媽已經去世了。我想她這樣做大概是發洩壓抑的悲傷情緒, 並且想引人注意吧? 分班後偶爾在走廊上遇到她, 她還會跟我笑著打招呼 (雖然我已經忘記她的名字, 而且還要想一下才能猜想她是誰)。

三四年級最經典, 我的座位在垃圾桶附近, 我的東西會不時地被丟進垃圾桶裡。最嚴重的一次是運動服外套、數學習作甲、鉛筆盒同時被丟進去, 更神奇的是我換座位後, 垃圾桶也跟著被移到我旁邊, 還真是有緣。那幾年中華職棒剛開打, 我為了收集球員卡買了很多口香糖(有趕上熱潮的同學應該知道我在說什麼), 班上也有同學會帶著大疊卡片到學校獻寶, 大家像玩牌一樣把球員卡攤在桌上, 我想要用某投手的球員卡交換職棒元年全壘打王的卡片, 對方提出如果我跪下來求他他就答應的要求, 當時沒有自尊觀念我真的照作了, 雖然現在這張球員卡還躺在台北家書桌抽屜裡, 但如今我才知道 Ace 投手永遠比 all-star 打擊者珍貴。還有一件事蹟是在午餐時間, 教室外有人找我, 所以我離開座位一下, 回來後才發現我的便當裡被倒進運動飲料, 幸好那天帶的是我愛吃的炒飯, 沒有海鮮之類的菜色, 於是那天中午我吃著加了舒跑的碳酸炒飯。結果也還好, 並沒有拉肚子, 倒是大家如果有預防/克服便秘的小秘訣可以留言分享一下。

五六年級的時候朋友算多了一點, 只是被好玩推倒在廁所地上一兩次而已。那廁所是我們班負責打掃的, 窗明几淨, 只是地板偶爾會太濕, 我想是評分的衛生隊太挑剔, 否則我們應該會多得幾次整潔優。國中時情況改善更多, 唯一發生的是鉛筆盒有時會被人藏起來, 後來更升級被放在第二層窗台上。我必須佩服那幾位同學的合作精神還有創意 (因為他們其中有兩個人蠻矮的), 不是每個人都願意爬上桌椅把東西放在那麼高的窗台上。 出國之後, 因為學校裡本來就有各種族群, 好像也沒有遇到聽說過的種族歧視, 當然我本來就屬於隱形人, 所以也可能是沒人注意就不會成為箭靶。

小學高年級時, 班上有個同學會替我打抱不平(班花還那麼有正義感, 真是內外兼具的美女), 問我為什麼都不生氣? 我其實一直覺得大家都在跟我玩, 我看起來總是太正經, 讓人不由得想捉弄我一下, 看看會有什麼反應, 而我想沒反應就會讓他們覺得無趣, 久而久之就不會再來找我麻煩了, 更何況其他時間我們還是和一般同學一樣閒聊電視節目和討論功課考試。

校園霸凌事件時有所聞, 但這兩年不斷鬧出人命登上社會版面, 各界才真正開始正視這個問題, 但討論到最後的結論總是目前沒有全國性的法條讓學校有依據可以懲處霸凌的學生。去年美加兩國都有大事件進入法庭審訊階段, 結果各有不同。美國那邊是大學生被室友偷拍和男友交歡的畫面公開, 還開玩笑要組織首映會辦 party 讓朋友一起欣賞, 最後法庭裁定有罪, 這位被告在刑期服滿之後大概也會被遣送回國; 加拿大則是一位患有肌肉萎縮的13歲男童, 被打倒在地、手機也被搶走, 最後法庭判定被告無罪釋放, 可家長對於事件發展已經感到些許安慰。兩位受害者都在開庭前結束自己的生命。看新聞的時候我才跟老媽說這些以前在學校發生的事情, 她問我怎麼一直都沒跟她說, 我真的覺得自己不算被霸凌, 我也從來沒有害怕或討厭去上學, 甚至覺得學校是個有趣的地方 (只是要早起很痛苦)。不過換個角度進一歩來看, 我也無法想像在科技奪取隱私的今天, 霸凌轉變成怎樣的毒蛇猛獸, 讓人24小時無法逃避, 手機上網上可以有千百個你認識或不認識的人, 用語言傷害你, 告訴你去死死卡好。相比之下, 我的經驗就真的似乎只是小孩子鬧著玩的程度而已。

最近去看了探討校園霸凌的紀錄片 Bully, 本片因為被定為限制級而引起爭議, 分級的原因是片中使用的暴力語言。諷刺的是這些被霸凌的孩子們就是每天都聽到這些傷人的話語, 在人生最容易困惑、自我懷疑, 同儕關係網最重要的時期, 先要克服自己的恐懼, 在其他同學都漠視的情況下告知大人這個問題, 家人的鼓勵與堅持也只能做到一小部分, 每天在學校發生的事如果校方默許不處理, 或是霸凌學生的家長不關心, 事情很難獲得改善, 他們還是需要獨自面對, 長期下來的精神壓力可想而知。

紀錄片中包含的個案涵蓋幾個不同的族群, 顯示受害者可能是任何一位學生, 因為不明所以的理由被霸凌, 也點出霸凌的多種形式, 身體暴力、語言傷害、歧視排擠等。有媒體提出質疑, 其中一位自殺的學生本身有精神病史, 遺書中也點出家人朋友並不支持他, 所以這樣的結果不能全怪霸凌, 而紀錄片卻隻字不提。我個人的意見是紀錄片畢竟是影片作品, 要在一定的時間裡討論設定的主題, 就像寫文章一樣, 需要考慮放進去的內容範圍要多廣才不算離題, 才能夠表達重點。我也想到片中沒有訪問霸凌者的心理, 為什麼他們要做這種事? 他們的家長又怎麼想? 受害者在學生時期心理受到的傷害, 對他們成人後的人生有沒有長期的影響? 學校的幹部與輔導人員除了虛應故事之外, 有沒有正面的例子? 虛擬世界的言語霸凌又如何防不勝防? 可是這樣討論下去, 再加上片中的多個個案, 恐怕就無法聚焦在霸凌這個問題本身的嚴重性。事實上精神病本身被汙名化也是個大議題, 近年有學生患者發起到學校演講, 鼓勵大家在陽光下討論自己遇到的精神問題, 越多人談論, 它就不再是個隱密的恥辱, 但顯然這不是本片的焦點。

電影中占篇幅最大的大概是一位叫 Alex 的早產兒, 拍攝的工作人員看到他在學校的情形, 覺得已經對他身心造成威脅, 所以決定把影片給他的父母看。媽媽試圖找出他為什麼都沒說的原因, 問他被欺負有很舒服嗎? 也告訴他, 對他做這些事情的人都不算他的朋友。他慢慢地說: “If they are not my friends, then what friends do I have?”眼眶含淚的媽媽看著他, 卻答不出一句話。

我相信這是大家共同的生命經驗, 我們從小到大, 都只是希望身邊有人陪伴, 被人喜歡, 遇到相知相惜的朋友, 因此這些被霸凌的孩子, 也是另一個版本的自己。互相尊重是需要教育的, 學校、家長和社會都有責任。在此真心期待這個議題持續有人關注, 並且有法案讓學校能依法處理相關問題, 難辭其咎。





其實我覺得後面大合唱有點 corny, 但因為太令人感動了所以還是大推。話說蘇打綠這張不在計畫中的專輯恐怕是歷來銷售量最好的吧? 可喜可賀 (對, 我又離題了)




(原發表於 4/22/2012)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吧, 我承認趕在金曲獎頒獎前移植這一篇, 為的是萬一魏如萱得獎了, 我可以很驕傲地說: 看吧?


魏如萱 - 買你 本來想說這首歌可以當作上一篇的主題曲, 但其實娃娃很值得寫一篇專文來介紹的。因為台灣音樂人都很相親相愛, 再說物以類聚, 所以本文還是會照慣例離題, 私心牽扯到一堆我喜歡的音樂人。(例如: 韋禮安合唱版看這裡。韋禮安也是我最近喜歡的歌手)



娃娃魏如萱, 十七歲出道, 較為人知的是演唱廣告歌(天啊, 我也是最近才知道藍寶洗衣粉的歌是她唱的), 還有和奇哥組成的自然捲, 曲風生活逗趣, 一聽就會讓人微笑, 曾被音樂人交流協會選為年度十大推薦專輯, 也入圍過金曲獎, 在獨立音樂界小有名氣, 但似乎沒有真的大紅起來。當初娃娃休養使用過度的聲帶順便為愛走香港, 離開自然捲的時候我還覺得有點可惜, 回頭來看反而鬆了一口氣, 好險她選擇單飛, 否則我們就會無緣見識到她多變歌聲特色中的其他面向。再說這類成人童謠風格從不缺, 奇哥還有繼續經營自然捲, 後來還有 Nylas…等。

自然捲時期推薦曲: 坐在巷口的那對男女 魚罐頭

如果用成語形容單飛後的魏如萱, 大概就是「千嬌百媚」吧? 一面保有她天生純真稚氣的嗓音, 一面又像她自己說的一樣, 喉嚨裡面像裝了變聲器, 要大吼的、小品的、爵士的、搖滾的、迷幻的曲風都難不倒她, 特色滿點魅力十足。有些人生來就要唱歌的, 我就覺得像娃娃這種歌手不唱歌簡直太浪費天賦, 而且她不只唱歌, 她是演繹一首歌, 在歌中說一個故事, 歌聲充滿戲劇性, 讓人連呼吸心跳都跟著上上下下的, 一如她的人, 讓人心疼地哭完, 下一秒又立刻拍桌大笑起來。




至今可以稱為魏如萱的代表作, EP的新版本。創作者黃玠原唱的版本收錄在《綠色的日子》專輯, 喜歡民歌風的朋友請支持這個靦腆的音樂人



近幾年最讓我開心的發展, 莫過於娃娃跟陳建騏老師合作過幾米《向左走‧向右走》音樂劇和《花吃了那女孩》原聲帶之後, 正式在專輯和EP上的合作, 然後去年又加入添翼, 成了盧廣仲和陳綺貞的小師妹。看她的訪問好幾次都說到數年前, 覺得自己努力了十幾年都拿不出什麼成績, 又不符合所謂演藝圈受歡迎的那一型, 不想再唱了, 希望在小虎老師和添翼品牌的加持下, 接下來會有更多更多的人聽到娃娃在廣播DJ以外的聲音, 好聲音不該被埋沒。




青峯填的詞, 意外地跟外國原曲很契合。編曲也令人印象深刻



想看青峯演唱的版本, 請參考官方頻道在上一屆簡單生活節的側錄。蘇打綠也有參加《向左走‧向右走》演出, 跟娃娃合唱的[愛在波西米亞]是我最愛的打綠相關作品之一(題外話: 寫詞的才女王小苗也有幫娃娃寫詞跟拍MV, 詳見[你是不會當樹嗎]), 不過這踩到另一篇網誌的線了, 下次再介紹。




最新一張專輯首打 high 歌, 話說韓立康寫曲的歌都蠻對我胃口的



唉呦, 《不允許哭泣的場合》專輯裡好多歌都想推薦哪…

隕石 - 華麗頹廢哥德式搖滾, 原來陳建騏老師的曲也可以很有重量, 我錯了(跪) 徐千秀的編曲超讚! 我以後會注意你的
飛鳥 - 又一首娃娃跟韓立康的合作。娃娃的詞寫:


我那麼膽小 他那麼勇敢 那麼 別丟下我呀 請背著我飛
這似乎是最貼近她心裡的語言, 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窺探到類似的中心思想, 偷偷猜想她是否一直在找一種彌補破碎家庭背景的依靠(八卦!踢飛)。好喜歡副歌最後一個字發音的力道。

看過某網友在影片下的留言說, 娃娃唱現場比CD大概好聽23倍。嗯, 我想這個倍數蠻精確的。看似輕輕鬆鬆隨便吟唱的輕快曲調, 間奏時很不專業地跟樂手和歌迷聊天, 或是聳肩搭配手勢, 用全身的力量唱歌, 投入到曲末都快啜泣的娃娃, 滿溢的喜怒哀樂, 裝不進一片薄薄的光碟。可是我還是不能破壞我不轉貼盜錄現場表演的原則, 所以只能偽善地請大家去找她跟妹妹魏如昀(沒錯, 就是那個星光二班的同學)在河岸留言合唱的[擁戴], 我完全理解現場觀眾尖叫的點, 怎麼會隨便和音一下就是完美啊?

魏氏姊妹很少一起演出, 但我發現她們同台時有很微妙的平衡 (儘管總是疏於排練而且很沒默契)。因為娃娃的歌聲具有可能讓人倒彈的特色, 為了不搶妹妹的光芒, 合唱的時候就會收斂一點, 就像灑狗血的十點半花系列連續劇, 被修改成可以闔家觀賞的八點檔。不過現在八點檔好像也很猛喔? 那就換成從KTV大唱芭樂歌, 變成在浴室哼唱的背景音樂這樣比喻好了。另一邊常常看起來很緊張的魏如昀, 在姊姊的鼓吹之下會比較有自信一點, 合在一起讓聽眾很舒服。順道一提, [擁戴]是珊妮公主的作品, 高貴又不失流行, 難怪這麼多歌手都成為她的擁護者, 自願在各個曝光機會幫她宣傳。

最後一定要推薦演唱現場總是弄哭很多人(包括演唱人她自己的) 晚安晚安:


娃娃自己上傳的, video description 也是重點


要看娃娃說她喜歡這首歌原因之一的蒙古男模(還要求加吻戲)請看晚安晚安官方版MV

聽完她寫歌背後的故事, 我們都收到歌中的思念了。我也了解那種每天能當面說晚安比我愛你更真實的感覺。然後想起她在《花吃了那女孩》中在陽台唱著[香格里拉]的傷心模樣…姊姊不要哭, 有很多人願意被你包養的(大誤)。

娃娃, 加油, 很多人在支持著妳, 別再擔心紅不紅的問題了, 就這樣唱下去吧!


(原發表於 4/7/2012)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工作的小部門好像風水還不錯, 公司的抽獎活動過去兩次贏家都在這裡 (我們整組加老闆也才三個人), 所以當公司組團參加的公益活動再次舉辦抽獎來籌款, 我抱著只剩我還沒中過獎的心情買了名額試試看, 結果居然真的中了現金大獎 (照同事的說法, 搞不好有人會懷疑做假)!

一個人窮慣了, 一下子收到好幾張鈔票反而會不安, 除了扣除成本之後計畫添購一些零食到實驗室“自肥”之外, 還是決定把剩下的$80捐回公司團隊。雖然以後大概很難再贏那麼多錢 (我不打牌不賭博, 並且視買樂透彩券為純浪費錢的行為), 下了決定之後的一瞬間卻有捨得的愉快心情。

老實說, 養成每個月為了存養老金省吃儉用的習慣之後, 出現一筆可以不用傷神的橫財, 確實讓我享受到花錢的自由。對, 關鍵字是『自由』。如同讀過某位作家寫道: 愛錢不是罪過, 金錢就像武俠小說裡的內力, 可以讓你使出高深的招數, 讓你能去想去的地方, 做你想做的事。當然, 若是為了追求更多的金錢而犧牲健康、時間與自由, 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本文感想是: 希望我的家人不會看到這篇網誌, 然後督促我除了節流之外更要開源。

最後我要坦承捐錢其實也是幫我自己, 今年在考慮要資助哪個環保團體的時候, 公司剛好有人發起爬 CN Tower* 籌款給 World Wildlife Fund (WWF) 的活動, 我算是出奇積極地加入了(順便看看可不可以連帶減肥), 規定每個參與者必須籌到的金額還不小, 這筆錢讓我鬆了一口氣。所以我知道籌款不容易, 如果有人願意多多益善, 請到這裡幫幫我們 (加拿大的朋友, $20 以上可以收到 tax receipt 喔!): 22nd Annual Canada Life CN Tower Climb

*註:  台灣朋友可能不知道, CN Tower 於1976年完工時是世界第一高建築物, 高度 553 公尺, 比台北101還高, 所以寫完這篇我就要去練爬樓梯了。



後記:


最後成績: 正好24分鐘爬完, 對我第一次來說已經很滿意了, 而且還在前一天只睡五小時, 又沒吃晚飯空著肚子的情況下完成。我們公司隊上的最佳成績是18分鐘多一點, 蠻好玩的, 明年還有組團的話再來挑戰吧!!


(原發表於 3/16/2012)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新年計畫之一是減少逛討論區或是瀏覽 YouTube 影片下的評論, 天知道有多少生活貧乏又充滿憤慨情緒的人, 再加上網路匿名的本質, 垃圾留言成了最常見卻最容易讓人發洩負面想法的產品。

然而前幾天散步到 IMDb 查看今年想看的電影時, 看到一則關於 Disney 正在製作的下一部動畫電影的新聞, 內容是原名為 The Snow Queen 的電影正式改名為 Frozen. 這明顯是跟隨前兩年推出的 Tangled (譯: 魔髮奇緣) 的行銷手法, 為了吸引小女孩以外的市場而把電影名稱改得看不出是公主系列之一。

然後我看到網友 laeyisoracle對於這則新聞發表的留言:


Urgh, no thank you. Imagine if they went that route with the other Disney movies?:
The Little Mermaid = Splashed(ur, like Splash, the movie about a mermaid. Better just call it “Drowned")
Beauty and the Beast = Beastly
Aladdin = Sanded
The Lion King = Roar
Pocahontas = Scalped
The Hunchback of Norte Dame = Hunched
Hercules = Greeked


後面有網友 Light-Hearted 接龍: The Little Red Riding Hood = Eaten

為了忍住在公司笑出聲, 我一定面部表情十分扭曲 (遠程投擲攻擊 >> 重點是不應該在公司逛 IMDb 吧?)

我不懂市場行銷, 也或者對陪伴我度過大半童年90年代 Disney 的動畫長片復興時期帶有被美化的記憶, 但當時不用對電影命名精雕細琢, 透過動人的故事、音樂, 和很有人情味的手工傳統動畫, Disney 也硬是稱霸年度動畫市場那麼多年。

事實上 Tangled 再次證明了 Disney 依舊是童話故事的第一把交椅, (本段有劇情小雷) 不甘終身被困高塔的公主, 跟著小偷男主角到外面的世界闖盪, 等著被拯救的公主也進化成衝在男主角前面, 最後還救了他, 頗有[美女與野獸]加[阿拉丁]混合版的味道, 重點加分的部分是 ─ 動物配角們不用一直說話還是很搞笑而且很可愛。比起近年來一直受人詬病的[暮光之城]系列, 近代的公主們還算是不錯的女性榜樣。


說到 Beauty and the Beast, 這一部首次被奧斯卡提名最佳劇情片的動畫長片在我心中有個特別的位置。跟老姊一起看過電影原版之後, 小姑趕流行買了 LD 機的那幾年, 就在大光碟上重複看了不知道幾次, 原聲帶卡帶也曾經是好一陣子的睡前音樂 (那幾年的 Disney 電影原聲帶真的直接可以當作百老匯曲目來聽), 連多年前電影重新推出 IMAX 版, 我們又重新進了電影院 (這次推出 3D 版就沒再被騙錢了)。

我不是對「公主與王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有任何憧憬(如同酷妹 Ellen Page 的名言: 如果能做阿拉丁, 誰還想當公主啊?), 倒是對這個法國童話頗感興趣, 從[美女與野獸]、[鐘樓怪人]、[歌劇魅影]到[紅磨坊] (看過一篇報導說一個法國貴族畫家身有殘疾, 愛上了紅磨坊的紅牌女伶, 這是電影的背景真實故事, 當然沒有電影那麼淒美), 到底法國是不是有個最初的真實人生或鄉野傳奇做為這些故事的原型?

人長大了就慢慢不相信童話故事的世界, 甚至反過來批判它們描繪的不切實際。我也喜歡 Shrek 的惡搞童話, 但偶爾還是想支持萬惡企業 Disney 的童話電影, 用十幾塊錢提醒小時候曾經相信的單純美好 (先不論安德森和格林童話其實都黑暗得可怕), 以及它們所教導我們的重要價值, 我相信比跟把世界搞成這樣的大人一起發牢騷的態度正面一些。

我會繼續努力減少閱讀無意義留言所浪費的時間, 不過任何事物酌量使用應該都不壞, 偶爾有點啟發或好笑的調劑也不錯, 對吧?

(原發表於 3/3/2012)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本文內容主要跟加拿大多倫多市政府的垃圾減量政策相關, 不過台灣的朋友也可以參考看看, 因為重點在於環保的觀念

花了一年半的時間, 終於完成至少20小時訓練和40小時的義工活動, 從隸屬多倫多市政府 Environment Office 的 Live Green Toronto “畢業”了。老實說參加需要拋頭露面的義工活動違反我的本性, 而且在市政府有份參一腳的各大活動中宣導環保政策並不算有趣, 不過每次兩小時的訓練課程常常請來各部門人員介紹政策的背景細節和實施成效, 倒是一般市民不曾想過或不會接觸到的有趣資訊, 其中一些跟直覺認知似乎背道而馳, 記錄在此。

一. 為什麼市政府不鼓勵業者提供能自然分解的塑膠袋給顧客呢?

自然分解塑膠袋的化學組成跟傳統 塑膠袋不同, 微生物能夠將它們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原料也來自植物等再生資源, 理論上好像比較環保, 但其實這種塑膠要分解還是需要環境上的條件, 包括濕度、溫度、微生物的種類等等, 而且不管是什麼自然分解的物質, 被埋在垃圾場的少氧空間, 所產生的  methane (甲烷), 對溫室效應的影響更甚於二氧化碳, 另外跟生物燃料 ethanol 的爭議一樣, 越來越珍貴的農業用地被拿去種產塑膠的植物, 長期來說對食物產量和水資源的影響也需要列入考慮。從市政府的角度簡單來說, 一般超市的購物塑膠袋都已經可以回收 (只包括白色的那種, 裝蔬菜水果的透明超薄塑膠袋就重複使用或當垃圾袋吧! 請把塑膠袋收集起來, 放在同一個袋子裡綁好, 再丟入塑膠/玻璃/金屬回收桶), 回收過程中要純化重製, 其中混入不同的塑膠原料反而是個麻煩, 所以乾脆不鼓勵大家使用自然分解塑膠袋。

二. 為什麼並非所有塑膠製品都可以回收呢?

道理其實一樣, 塑膠分很多很多種, 現在許多塑膠用品更混合不同的塑膠原料, 所以早年看回收標誌中的號碼的方法已經無法正確判斷什麼可以回收, 因此現今市政府基本上宣傳的是塑膠瓶或各式容器才能回收, 其他例如塑膠硬殼包裝、化妝品的包裝等都只是一般垃圾。

還有像超市裡裝水果、蛋糕等的透明塑膠盒只能當作一般垃圾處理, 因為並不是所有回收後的塑膠都可以還原成本來的東西, 而是被 "downcycle" 為低品質的成品, 所以像這類極薄的透明塑膠盒, 在其他市鎮或許可以被回收廠接受, 但是像多倫多這樣的大城市, 每天產生的垃圾量太多, 這些低品質的塑膠回收的成本極大, 重製出來的產品卻找不到市場, 綜合評量下只好當作垃圾處理。幾年前世界金融風暴後原物料價格大跌, 資源回收的成本算起來不划算, 當時還引起是否應該喊停的討論, 我的結論是環保果然不能當作善事來做, 考慮到背後的經濟因素才是長久之道。另外, 垃圾要減量, 不能只靠資源回收, 從產品設計最好就能設想所用的材料能否重新利用或是方便回收, 消費者在購買產品的同時, 最好也想好要丟棄的時候它們會往哪去, 選擇對環境影響最小的產品, 這樣也能鼓勵製造者使用更環保的材料。

我們生活在一個消費至上的世界, 大家都在關心拼經濟, 而經濟要成長, 就要靠不斷的生產、消費、消耗、丟棄, 隨著世界人口到達七十億, 新興國家崛起後如果每個人都一樣不停消費, 僅僅一個地球的資源能不能支撐這樣的生活型態? 想想就很有問題。與其想辦法處理令人頭痛卻產量驚人的廢物, 從源頭減少浪費才是更有效的解決之道。

一個淺顯易懂的卡通短片, 請大家花20分鐘看完, 想想你每天買的東西怎麼來, 到哪裡去:


另一個短片聚焦在我覺得現在越來越重要的問題 -- 電子產品的故事


多 倫多也開始回收電子產品, 可是每每說到資源回收, 效率不可能達到100%, 好多人不停換手機, 有多少舊機被丟進垃圾桶? Apple 剛交出漂亮的第四季財報, 賣出三千七百萬隻 iPhone, 獲利達公司史上最高, 跟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 Exxon Mobil 搶奪股王寶座。我先承認對已經儼如宗教一般的 Apple 沒什麼好感 (硬體軟體相容性不高, 一副順我者生, 逆我者亡的態度先不提), 只是聽到這個新聞, 還說2012年 iPhone 和 iPad 都會推出新版, 想必是另一個換機潮, 換來另一大筆錢了企業口袋, 也換來無數電子產品被丟進垃圾桶, 其中有毒物質不是汙染本地垃圾場, 就是被送到第三世界汙染當地土法煉鋼的回收廠物。當然在中國搶 Apple 新機的人也沒少, 賣斷貨還引起暴動, 偏偏在汙染嚴重的工廠裡工作的是中國人, 處理有毒廢棄電子產品的也是中國人, 花高價買新手機的還是中國人, 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全球化嗎?

我依舊相信科技是偉大的發明, 既然人類如此聰明, 一定有辦法改變用消費消耗養經濟的模式, 走出習慣自然會有陣痛期, 但是為了我們以後還能放心呼吸、喝水、享用土壤裡長出來的食物, 這已經不是左派嬉皮閒閒沒代誌喊的口號, 地球只有一個, 請大家愛惜它。


(原發表於 Dec. 10, 2011)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23 Sat 2012 11:46

記得好幾年前跟小姑去美國旅遊, 在華盛頓的林立的Smithsonian博物館區自由活動的時間, 離開人群擁擠的博物館, 走到兩條街之外的美術館。一進門, 一樓展示著一系列手部特寫的黑白照片, 兩人盯著一張照片幾十秒後, 小姑說:「回家我們也來幫手拍照, 看看能不能變成藝術品。」

這是我們藝術門外漢的小笑話, 不過人類的一雙手可以做為藝術品, 這一點我是十分認同的。從靈長類進化成有opposable thumbs (可與其他手指相對的姆指), 配合聰明的大腦創造了文明開始, 雙手做為人運用的主要工具, 即使靜止擺在桌上, 就讓人感覺好像有什麼可期待的。不管是執筆、彈琴、敲鍵盤的手, 推眼鏡、翻書頁、拿起咖啡杯的手, 牽著情人的手、捧著臉發呆的手、放在另一個人背上提供安慰的手, 除了達到做事的目的, 一雙手不用比手語, 透過不同的姿態、體溫和觸覺, 傳達的訊息與情感卻更多。

我常羨慕散步時看到年老依舊相伴出門漫步的老夫妻, 彷彿手挽著手搭配夕陽的背景, 就是人生最好的畫面。問老媽會不會跟老爸牽手散步, 沒想到換來的是: 「妳爸怕癢, 我也嫌他熱, 夏天手心流汗多不舒服?」

最近老媽回來, 晚飯後陪她在附近走走, 她拿起我的手說它們沒有像以前那麼柔軟了(這是有做家事的證明), 還說老爸最近也會摸她的手說, 好像大陸女工的手。

我心想: (唉呦? 老爸開竅了? 會心疼老婆做家事, 表達關心。)

她接著說:「他怎麼會知道? 搞不好是摸過人家大陸妹的手。」

我只能說, 老夫老妻的境界與浪漫, 應該不一定都充滿我們想像中刻劃的同樣色彩。所謂老伴老伴, 只要老來能相伴, 牽手與否也沒那麼重要。

話說回來, 我倒是應該開始好好保養我的手了…


(原發表於 July 31, 2011)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