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新家裝修中... (Nov. 2013)

目前分類:不學無術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終於了解為什麼大家都說《漂浪青春》比《刺青》好看, 因為它真的好‧很‧多。我想關鍵在於它的故事比較貼近現實的人生, 就跟上面提到的一樣, 真實的直白比幻想的童話當然更容易獲得共鳴。

比較“不主流”的一段大概是中間的〈水蓮〉, 年輕時因為家庭壓力, 相約假結婚的男女同志在一個喪偶又失智, 另一個染上愛滋、離開伴侶之後互相扶持的故事。在商業現實下, 同志電影大多數標榜美麗的青春愛情故事, 然而同性戀者的老年生活可謂雙重弱勢, 其實更需要被關心。阿彥一直被失智的水蓮當做已過世的另一半, 水蓮還活在不能公開與同性伴侶出雙入對的記憶中, 逼阿彥不情願地穿上洋裝和高跟鞋, 這對別人眼裡看起來奇特的“夫妻”, 經歷水蓮走失跟在公園被騷擾的事件後, 也找到老來相伴的生活。這是個悲喜交雜的故事, 明明是令人感傷的兩個人物與背景, 在某些橋段卻令人發笑, 但同時觀眾也不會忘記兩人背後沉重的社會議題, 如同周美玲導演還把《刺青》海報改造成男同志版, 害我笑不出來差點憋到內傷。最近伴侶盟在台灣推動多元成家立法更加努力, 草案看起來比單純的同性婚姻合法化更包容, 更符合現代社會多樣化的家庭組成, 但願以尊重人權自豪的台灣能在伴侶權益上前進一大歩。

其他兩段可能比較容易消化, 因為趙逸嵐超帥的啊 (身高優勢是重點)。我發現藝術大學真的在藝術表演各方面的水準都很高, 台灣教育環境在「唯有讀書高」(或是唯有途高) 之外其實可以把眼界放寬, 不過這需要家庭和社會風氣配合吧! 之前曾讀到有很多在國外獲獎, 回國卻沒出路的音樂系高材生的新聞… (離題, 就此打住) 我很欣賞周導在電影中一些細膩的手法, 例如少年時代的竹篙討厭穿內衣, 走出女廁會被打掃阿姨以質疑的眼神上下打量, 除了喜歡做中性打扮, 她其實也沒意識到自己的性向為何, 直到被年輕的水蓮點醒, 這些看似刻板印象的情節, 在這裡卻有不同於一般同志電影裡精準的描寫。

另外逛到一篇文章探討電影裡孩童情竇初開的情節也蠻有趣的, 當然《刺青》裡的小綠跟本片的妹狗都被點名。不知道周導連續安排這種角色是不是想提醒大家, 性向是天生的, 對喜歡的對象的自然反應, 藉以反駁『同性密友期』之類的論調? 或者小孩子根本還沒有死板的性別概念, 反正喜歡就是喜歡?

相關閱讀: 童顏下的愛情─《漂浪青春》與《海角七號》的另一種觀察
(原來這部電影跟《海角七號》是同一期的? 我有時空錯亂的感覺…)

最近周美玲導演的新作《花漾》也上映了, 看片花的時候驚喜於鄭元暢的古裝扮相沒想像中那麼糟, 陳意涵好像變得更美了, 吳君如好搶戲, 還有重點是繼《漂浪青春》請來許景淳, 這次的主題曲我一下子就聽出萬芳的聲音, 心中大喜(她們倆唱台語歌都有種古典味)。感想是: 周導的電影越玩越大了, 不過在拍偶像劇的同時, 彩虹六部曲請務必要拍完哪!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新年計畫之一是減少逛討論區或是瀏覽 YouTube 影片下的評論, 天知道有多少生活貧乏又充滿憤慨情緒的人, 再加上網路匿名的本質, 垃圾留言成了最常見卻最容易讓人發洩負面想法的產品。

然而前幾天散步到 IMDb 查看今年想看的電影時, 看到一則關於 Disney 正在製作的下一部動畫電影的新聞, 內容是原名為 The Snow Queen 的電影正式改名為 Frozen. 這明顯是跟隨前兩年推出的 Tangled (譯: 魔髮奇緣) 的行銷手法, 為了吸引小女孩以外的市場而把電影名稱改得看不出是公主系列之一。

然後我看到網友 laeyisoracle對於這則新聞發表的留言:


Urgh, no thank you. Imagine if they went that route with the other Disney movies?:
The Little Mermaid = Splashed(ur, like Splash, the movie about a mermaid. Better just call it “Drowned")
Beauty and the Beast = Beastly
Aladdin = Sanded
The Lion King = Roar
Pocahontas = Scalped
The Hunchback of Norte Dame = Hunched
Hercules = Greeked


後面有網友 Light-Hearted 接龍: The Little Red Riding Hood = Eaten

為了忍住在公司笑出聲, 我一定面部表情十分扭曲 (遠程投擲攻擊 >> 重點是不應該在公司逛 IMDb 吧?)

我不懂市場行銷, 也或者對陪伴我度過大半童年90年代 Disney 的動畫長片復興時期帶有被美化的記憶, 但當時不用對電影命名精雕細琢, 透過動人的故事、音樂, 和很有人情味的手工傳統動畫, Disney 也硬是稱霸年度動畫市場那麼多年。

事實上 Tangled 再次證明了 Disney 依舊是童話故事的第一把交椅, (本段有劇情小雷) 不甘終身被困高塔的公主, 跟著小偷男主角到外面的世界闖盪, 等著被拯救的公主也進化成衝在男主角前面, 最後還救了他, 頗有[美女與野獸]加[阿拉丁]混合版的味道, 重點加分的部分是 ─ 動物配角們不用一直說話還是很搞笑而且很可愛。比起近年來一直受人詬病的[暮光之城]系列, 近代的公主們還算是不錯的女性榜樣。


說到 Beauty and the Beast, 這一部首次被奧斯卡提名最佳劇情片的動畫長片在我心中有個特別的位置。跟老姊一起看過電影原版之後, 小姑趕流行買了 LD 機的那幾年, 就在大光碟上重複看了不知道幾次, 原聲帶卡帶也曾經是好一陣子的睡前音樂 (那幾年的 Disney 電影原聲帶真的直接可以當作百老匯曲目來聽), 連多年前電影重新推出 IMAX 版, 我們又重新進了電影院 (這次推出 3D 版就沒再被騙錢了)。

我不是對「公主與王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有任何憧憬(如同酷妹 Ellen Page 的名言: 如果能做阿拉丁, 誰還想當公主啊?), 倒是對這個法國童話頗感興趣, 從[美女與野獸]、[鐘樓怪人]、[歌劇魅影]到[紅磨坊] (看過一篇報導說一個法國貴族畫家身有殘疾, 愛上了紅磨坊的紅牌女伶, 這是電影的背景真實故事, 當然沒有電影那麼淒美), 到底法國是不是有個最初的真實人生或鄉野傳奇做為這些故事的原型?

人長大了就慢慢不相信童話故事的世界, 甚至反過來批判它們描繪的不切實際。我也喜歡 Shrek 的惡搞童話, 但偶爾還是想支持萬惡企業 Disney 的童話電影, 用十幾塊錢提醒小時候曾經相信的單純美好 (先不論安德森和格林童話其實都黑暗得可怕), 以及它們所教導我們的重要價值, 我相信比跟把世界搞成這樣的大人一起發牢騷的態度正面一些。

我會繼續努力減少閱讀無意義留言所浪費的時間, 不過任何事物酌量使用應該都不壞, 偶爾有點啟發或好笑的調劑也不錯, 對吧?

(原發表於 3/3/2012)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嘻, 又是看起來像偽論文的標題)

因應 X-Men (台譯: X戰警) 最新電影 X-Men: First Class上映, 來談談這部我唯一比較有興趣的美式漫畫和它的社會背景, 藉以證明漫畫雖然被有些人看作幼稚的次文化, 但它也可以非常有內涵。

X-Men 基本的故事設定, 是在不久的未來, 一群人類基因產生突變, 因此擁有超能力, 這種在其他漫畫一定會變成人人景仰的英雄, 打擊邪惡, 接受萬民簇擁的劇情, 到了美國兩大龍頭漫畫公司之一 Marvel 出版的 X-Men系列, 卻變成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無不欲除之而後快, 其中加入了60年代的社會背景和政治意識, 討論多元種族、同性戀等等頗受爭議的隱性議題。

X-Men 系列中, 除了政府軍方, 其實最大的“敵人”是同為變種人, 由 Magneto/萬磁王所帶領的 Brotherhood (兄弟會?), 他和一手創立 X-Men 學校的精神領袖 X 教授之間在原則上的分歧, 讓兩人從好友變成一生的天敵 (這也是新電影所交代的故事)。X 教授相信人類只是因為對變種人不了解而心生恐懼, 恐懼又發展成恨意 (基本上人類面對害怕的事情, 所能想到的解決辦法就是消滅它, 這個概念讓我覺得十分認同), 只要給他們機會, 兩個族群一定能和平共處。Magneto 認為想跟人類談和平是太過理想化的白日夢, 讓高人一等的變種人能不用生活在恐懼之中, 獲得解放, 不管使用什麼手段都可以 (“By any means necessary.”), 即使是激進的暴力, 才是實際的目標。

講到這邊, 人類看天生就與眾不同的變種人所產生的敵意代表著種族主義的暗示應該已經非常明顯, 漫畫中還發明“mutie”這類羞辱變種人的字眼, 和現實中帶著歧視的污辱用語一樣。X教授和 Magneto 也分別代表美國黑人人權運動的名人: Martin Luther King, Jr. 與 Malcolm X (是的, 借用 X 除了用以解釋變種人DNA中的 x 基因, 應該也是一種隱喻) 理念上的不同, 前者提倡 Civil Right, 後者相信 Black Power. 人類中利用宗教成立反變種人的團體, 是當時專門攻擊黑人的三K黨的同樣概念 (直到今天, 後 911 的美國也還是有類似的團體吧?)。 另外漫畫中也有將變種人集結送到南非附近小島上隔離的情節, 反應當時南非發生少數掌權的白人發動的強制種族隔離政策。政客及軍方推動變種人要公開註冊的法案, 影射應該是自由開放的美國議會, 一度將擔任公職的共產黨員列入黑名單。變種人多在青少年時期發現自己的超能力, 並且嘗試隱藏自己的變異融入一般的社會, 和同性戀者在類似年紀發現自己性向並設法隱瞞的情形一致, 漫畫中更有只有變種人會感染的病毒, 比喻最初被大眾錯誤認知為同性戀黑死病的 AIDS.

美國的漫畫常常有反應時事的特色, 例如 Hulk (綠巨人浩克? 我好不喜歡這個翻譯) 原版的變異方式是被輻射影響, 因為當時原子核能科技是焦點, 在李安執導的電影版中進一步加入現在更熱門的基因改造生物科技。而 X-Men 雖然也有穿梭時空、死而復生、跟太空怪物大戰之類誇張的情節, 但在普通的美國英雄主義的漫畫中反映了現實中許多社會議題, 並且以團隊作戰為主, 拉進了多元種族和宗教背景的成員, 算是一個創舉。而 X-Men 的成功, 最根本的原因是漫畫的主要市場 ── 青少年, 在那個尷尬的時期, 都會覺得自己格格不入, 卻又渴望融入團體的內在矛盾掙扎, 從變種人的身上獲得了共鳴。

在日本動漫充斥的台灣市場, 讓我注意到這個美國漫畫其實是 90 年代曾在台視撥出過的卡通 (原譯: 特異功能組), 跟日式人物設計完全不一樣的風格, 連暴力和服裝成熟程度都是不同等級 (我真的沒有辦法認真看待穿緊身衣加黃色內褲外穿的英雄, 女性人物的胸圍逐年有增加趨勢, 跟物化女性的社會風氣可以做個平行調查), 不過每個人物個性、能力, 甚至口音的特別設定, 和彼此間的互動或內心的情感糾葛, 也不同於粉飾太平的日本兒童卡通。


當初最喜歡 Beast, 像野獸的外型卻是個博學多聞的紳士, 吊掛著看書太酷了!
Storm 原來的翻譯是雷后也比較有氣勢
不過現在看就覺得大家的造型好俗 ><


不過今年日本也推出了日式風格的 X-Men 動畫了:


金鋼狼被日化後出現了日漫裡標準配備的蟑螂觸角 XD
希望不要跟電影一樣, 把 Cyclops 變成了只關心老婆的小心眼 :(


在 金童導演 Nolan 的最新版蝙蝠俠系列還沒成為漫畫改編電影的最高標準之前, 2000 年由Bryan Singer執導的電影版 X-Men 是第一個把漫畫英雄電影拍成也可以很有頭腦的劇情片, 原因就是 X-Men 裡對抗歧視兩大陣營的不同理念和人性深度, 本來就可以在單純的正邪黑白之間, 找到更多討論的空間, 而且我個人覺得 Singer 比 Nolan 強的地方是, 他在有限的預算中, 把特效與動作段落也處理的很好, 之後的第二集 X-Men United 到現在仍然還是重複看也不會無聊的經典。



其實我最想要 Nightcrawler 的能力 ;)

這次最新電影 Singer 回鍋擔任製作人, 新導演 Matthew Vaughn 之前拍過英雄片 Kick-Ass 的評價很不錯, 選角又以劇情片的標準找來 James McAvoy 和 Michael Fassbender, 但願不會讓我們失望。


 參考連結:
X-Men - Reflecting social issues from Wikipedia
Beyond Children of the Atom: Black Politics, White Minds and the X-Men

延伸閱讀:異能者的圖像,《金鋼狼》——悖逆棄亂的超越之痛快與孤獨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回應文轉貼衝業績又一篇 ── 以下是回應 Veronica 版主寫 500 Days of Summer (台譯: 戀夏500日)全文:

呵呵, 我就是看過之後對它驚為天人的那一群人之一。

看到演員陣容和預告, 就已經把這部電影列在 movies to see 的名單上, 剛好飛機上有播, 看得我瞌睡感全無, 還要感謝現在個人螢幕可以倒帶看精采片段跟對話。

從情境喜劇影集 3rd Rock from the Sun 看著 Joseph Gordon-Levitt 長大, 踏入大銀幕出演[馴悍記]改編的10 Things I Hate About You, 之前有提到, 是我難得喜歡的青春愛情喜劇, 其中雙生雙旦我都很欣賞, 此片還捧紅了Julia Stiles 和 Heath Ledger.

他後來接的都是獨立小片, 評價都不錯, 演技絶對有一定的水準, 倒是這部片再加上 G.I. Joe, 似乎有回歸主流的味道。而Zooey Deschanel 就如你所說, 靈氣十足, 完全適合Summer這個角色。

我喜愛這部電影的原因有很多, 但最主要的是它不走公式化愛情喜劇路線(這一點跟您看法不同), 它是一部從劇本到角色設計都非常寫實的電影, 跟一般美化愛情情節或人物的電影很不同。其實這樣說有點不準確, 因為它連宣傳策略都很誠實, 已經明說了: This is not a love story. This is a story about love.

兩位主角其實很簡單, 一個相信愛情的男孩, 跟一個不相信愛情的女孩, 而故事只是藉由他們的經歷來探討「愛情」而已。其實像那個過度早熟 (這也很對我胃口) 的妹妹說的一樣, Summer 從來沒有騙過 Tom, 只是 Tom 心裡的憧憬讓他抱持太多的期待, 而在現實來臨之時破滅的痛苦更大 (這裡 expectation 跟 reality 對比的剪接手法就更顯得高明, 很多人都很喜歡這一幕)。另外Tom 追女仔的計劃, 熱戀 vs 失戀的對比等等, 都會讓談過戀愛的人直呼: 對對對! 就是這個樣子!!

至於你會說這段感情都是輕描淡寫, 那表示觀眾都看得比 Tom 還清楚。愛情嘛, 就是讓人盲目的。(所以被妹妹點醒之後的回憶才是更真實的愛情原貌)

劇本寫到最後 Summer 跟 Tom 在長椅上說的那句話, 殘酷又真實, 連結到片尾旁白的結論, 一氣呵成。

這是一部聰明的關於愛情的喜劇, 讓你動腦想想, 又不會嚴肅 (笑點還很多), 原聲帶也很棒, 被影評說跟Juno有一拼。說到Juno, 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台譯片名為[鴻孕當頭], 但其實它說的是人生的成長、發現與愛, 根本不是討論少女懷孕這件事啊!

寫了這麼多, 不過是出於我對這部電影的喜愛罷了。口味本來就是各人不同, 就像版主您看不進李安導演的電影, 我卻覺得它們都是意味深長的經典 (但是這次在飛機上也看了Taking Woodstock 很為失望, 除了Jonathan Groff 依舊秀色可餐)。

好長, 我要轉貼到我那邊去了, 這是部值得推薦的好電影, 不管你跟劇中人一樣, 相信或不相信愛情的人都可以去看看。

然後就到這邊了, 報告完畢。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デスノートに名前を書かれた人間は、死ぬ。


(本文佈滿大地雷, 閱讀前請小心慢行)

(標題寫了"漫談", 除了談漫畫之外, 還真的很漫, 絕對不自制大離題)

追了好久的動畫版Death Note, 在YTV很好心地把結尾兩集花一小時一口氣播完之後終於結束了(如果第36話廣告後要再等一星期, 我應該會崩潰吧), 本來沒耐心了解劇情, 在看了前兩集被釣上勾之後, 我才知道這套在近年引起風潮的漫畫會受到討論不是沒有原因的。

一個無聊的死神リューク (Ryuk), 遺落一本掌握生死的筆記本在人間界, 被對世界感到厭倦的資優生夜神月拾起, 在他發現筆記本的真正力量之後, 決心"清除"不值得活著的人類, 創造一個由他掌握的新世界。神秘的頂尖偵探「L」對嫌疑犯接二連三離奇死亡案件展開調查, 一場精采絕倫的推理鬥智大戰就此展開...

Death Note 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一反[週刊少年Jump]少年漫畫友情、奮鬥、勝利的基調, 改由所謂「反派」為主角, 並且在情節複雜度上遠超過一般的少年漫畫。在前半段提出的幾個主題都很令人玩味, 例如月的理念在社會上獲得共鳴, 還透過網路給他一個キラ (Kira, 即Killer)的封號, 月認為除去後果之虞(在網路上匿名發言不用負責任), 其實大多數的人都認可他的做法, 希望那些根本沒有存在價值的人可以受到制裁。這個討論延伸到現實世界, 也有不少人站在 Kira 那一邊。其實在 L 初登場時就已點出, 從 Kira 對於正義的定義跟他不喜歡輸的特質就可以看出他是個幼稚的人。「壞人就該死」這個想法本身就太簡化, 怎樣才叫壞? 誰是壞人該由誰來決定? 真的去打劫來奉養家中高齡老母的人算不算? 自詡為新世界的神的月, 看到犯罪率降低而沾沾自喜, 漫畫版結尾, 一向支持月的刑警松田桃太和許多懷念 Kira 的人們都覺得 Kira 的存在真的改善了世界。但是當Kira 消失之後犯罪率就又回升到原來的標準這一點就說明了月所謂的新世界根本就沒有成形, 他用筆記本殺害了那麼多人, 並沒有如他所想讓好人能安心生活, 壞人依舊存在, 只是懼於 Kira 隱身而已。換句話說, 如果世界上真的只剩好人, Kira 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所以其實月需要仰賴這些壞人來鞏固神的地位, 就像他允許櫻花電視台那些醜陋的人替他發聲。這讓我想到希臘神話裡的眾神老是不甘寂寞, 怕人民忘了他們, 所以不時給點小旱災、挑起戰爭、和凡人生生小孩什麼的。人們依賴神的安慰, 其實搞不好神也很需要人們的崇拜呢! 至於網路上人人都大放其詞的現象早就時刻發生在我們身邊, 不論鄉民或憤青, 少有人敢用真實身分站出來。這是網路的特點, 讓我們可以發展另一個身分, 或許我們也真的經由這管道盡情表達自己最深層的慾望, 所以脫下了體面的外表, 人人都是殘忍無情的? 雖然總是覺得人別把自己看得太高級, 說到底也只是一種動物, 偶爾還是會慶幸人類的文明把我們的獸性馴服了。

另一個讓我思考的有趣情節, 是後半段和 N 的對決中月所使用的策略。被懷疑的月將筆記本交給奉 Kira 為神, 並忠實執行其意志的代理人魅上照, 之後又因為魅上照也被監視著, 因此要求他製造一本以假亂真的筆記本, 將真的筆記本交給曾和月交往並認同 Kira 的女主播高田清美, 這時魅上照心中好奇為什麼 Kira 要他這麼做, 但立刻說服自己不能懷疑神的想法, 讓高田執行制裁, 自己只在複製的筆記本上寫下相同的名字(看不懂嗎? 就跟你說情節很複雜吧?)。這一招幾乎騙過 N , 後來因為魅上照自行揣摩上意到銀行保險箱索取複製筆記本才被識破。可見神的安排不是凡人能理解的, 一旦人類自作聰明, 連神都會受連累遭殃。反過來看, 如果所謂的神只是凡人塑造的工具, 那倘若奉行者毫不存疑, 很有可能就為虎作倀。看過有人說, 宗教和無神論其實都是一種信仰; 最近由著名舞台劇改編的電影 Doubt 的主題是, 相信和質疑都是非常具有力量的思想。Death Note 提醒我一件事: 我相信正義, 但質疑打著正義旗幟, 說自己是正義的人。

看完了 Death Note, 發現不是 N 贏了, 最後的贏家只有 Ryuk, 他看了一場好戲。作者對於死神的設定也很有趣, 愛上凡人的死神只要為了延長那人的生命而使用筆記本就會化成灰燼, 終生不能愛人的死神, 多可悲啊, 也難怪無聊到要丟本筆記本來玩玩了。Ryuk 覺得人間界有趣, 我倒是對死神頗有興趣, 死神既然有壽命, 他們又是如何誕生的? 要怎麼成為死神呢? 他們又是以什麼標準決定人的生死呢? 我並沒有想要當死神喔, 就像 N 說的, 死亡筆記本只不過是人類史上最可怕的殺人工具罷了, 而且, 我從不覺得一個人有資格判定另一個人, 更別說是取他的性命了。

撇開這麼多嚴肅的議題, 光看 Death Note 裡正義vs.正義的對決也還是很精采的。L 的人物設計實在很有趣, 足不出戶的天才偵探, 造型和生活習性都那麼特色十足, 老是帶著黑眼圈和永遠挺不直的脊椎, 居然還是網球高手。 總之我對這種怪咖都超有好感, 就像體育、課業成績都好, 還會駕駛各種交通工具的工藤新一, 和好色、睡相又差的金田一少年比起來, 當然是後者比較好玩啊! 因為無法得知筆記本的使用規則, L 一直處於劣勢, 到了要犧牲的那一集, 居然跟月來個雨中交心, 兩人還互相擦乾頭髮, 最後還讓 L 死在月的懷中, 這根本是為了滿足廣大的 BL 愛好者嘛! 看來 L 似乎對月發展出瑜亮情結, 不過原作大場つぐみ在單行本第十三集中有交代, L 說的話不要全信, 什麼線索確定機率, 月是他第一個朋友之類的, 都別太認真。說到原作, 這個充滿謎團的故事連作者都很神秘, 因為つぐみ是男女都可用的名字, 至今沒有人知道原作者的真實身分甚至性別。現在不少日本漫畫故事原作和畫家是分工的, 通常這樣出來的成品都不錯, 當然從構想作畫一手包的佳作也不是沒有, 許多大師都是這樣過來的, 不過如果有完整的故事, 至少比較能避免拖戲或畫家去世的問題。

好啦, 不難看出我就是比較喜歡 L 嘛, 連電影版都只看了 L 的外傳。其實藤原竜也之前在古佃任三郎(譯: 紳士刑警)特別篇中演了一角, 本來覺得他還滿適合演月的, 怎麼站出來一點都沒有漫畫版的瀟灑氣勢? 大概是愛屋及烏吧, 松山ケンイチ的 L 整個就很傳神啊, 在 L Change the World 中他在哪裡都可以蹲坐的能力實在讓我很驚喜。說到月和L, 我在超市翻外國人編的Anime 雜誌中, 看到一個超好玩的2008年之最, 月被選中的是最有史詩氣魄的洋芋片食用法, L 則被選為是最強新陳代謝率的代表。啊....如果我能像 L 一樣瘋狂吃甜食, 然後只要用腦就能消耗掉那有多好啊, 可是我只是逼出一堆白頭髮但小腹還在, 真是。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