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新家裝修中... (Nov. 2013)

目前分類:餘音繞樑 (2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好吧, 我承認趕在金曲獎頒獎前移植這一篇, 為的是萬一魏如萱得獎了, 我可以很驕傲地說: 看吧?


魏如萱 - 買你 本來想說這首歌可以當作上一篇的主題曲, 但其實娃娃很值得寫一篇專文來介紹的。因為台灣音樂人都很相親相愛, 再說物以類聚, 所以本文還是會照慣例離題, 私心牽扯到一堆我喜歡的音樂人。(例如: 韋禮安合唱版看這裡。韋禮安也是我最近喜歡的歌手)



娃娃魏如萱, 十七歲出道, 較為人知的是演唱廣告歌(天啊, 我也是最近才知道藍寶洗衣粉的歌是她唱的), 還有和奇哥組成的自然捲, 曲風生活逗趣, 一聽就會讓人微笑, 曾被音樂人交流協會選為年度十大推薦專輯, 也入圍過金曲獎, 在獨立音樂界小有名氣, 但似乎沒有真的大紅起來。當初娃娃休養使用過度的聲帶順便為愛走香港, 離開自然捲的時候我還覺得有點可惜, 回頭來看反而鬆了一口氣, 好險她選擇單飛, 否則我們就會無緣見識到她多變歌聲特色中的其他面向。再說這類成人童謠風格從不缺, 奇哥還有繼續經營自然捲, 後來還有 Nylas…等。

自然捲時期推薦曲: 坐在巷口的那對男女 魚罐頭

如果用成語形容單飛後的魏如萱, 大概就是「千嬌百媚」吧? 一面保有她天生純真稚氣的嗓音, 一面又像她自己說的一樣, 喉嚨裡面像裝了變聲器, 要大吼的、小品的、爵士的、搖滾的、迷幻的曲風都難不倒她, 特色滿點魅力十足。有些人生來就要唱歌的, 我就覺得像娃娃這種歌手不唱歌簡直太浪費天賦, 而且她不只唱歌, 她是演繹一首歌, 在歌中說一個故事, 歌聲充滿戲劇性, 讓人連呼吸心跳都跟著上上下下的, 一如她的人, 讓人心疼地哭完, 下一秒又立刻拍桌大笑起來。




至今可以稱為魏如萱的代表作, EP的新版本。創作者黃玠原唱的版本收錄在《綠色的日子》專輯, 喜歡民歌風的朋友請支持這個靦腆的音樂人



近幾年最讓我開心的發展, 莫過於娃娃跟陳建騏老師合作過幾米《向左走‧向右走》音樂劇和《花吃了那女孩》原聲帶之後, 正式在專輯和EP上的合作, 然後去年又加入添翼, 成了盧廣仲和陳綺貞的小師妹。看她的訪問好幾次都說到數年前, 覺得自己努力了十幾年都拿不出什麼成績, 又不符合所謂演藝圈受歡迎的那一型, 不想再唱了, 希望在小虎老師和添翼品牌的加持下, 接下來會有更多更多的人聽到娃娃在廣播DJ以外的聲音, 好聲音不該被埋沒。




青峯填的詞, 意外地跟外國原曲很契合。編曲也令人印象深刻



想看青峯演唱的版本, 請參考官方頻道在上一屆簡單生活節的側錄。蘇打綠也有參加《向左走‧向右走》演出, 跟娃娃合唱的[愛在波西米亞]是我最愛的打綠相關作品之一(題外話: 寫詞的才女王小苗也有幫娃娃寫詞跟拍MV, 詳見[你是不會當樹嗎]), 不過這踩到另一篇網誌的線了, 下次再介紹。




最新一張專輯首打 high 歌, 話說韓立康寫曲的歌都蠻對我胃口的



唉呦, 《不允許哭泣的場合》專輯裡好多歌都想推薦哪…

隕石 - 華麗頹廢哥德式搖滾, 原來陳建騏老師的曲也可以很有重量, 我錯了(跪) 徐千秀的編曲超讚! 我以後會注意你的
飛鳥 - 又一首娃娃跟韓立康的合作。娃娃的詞寫:


我那麼膽小 他那麼勇敢 那麼 別丟下我呀 請背著我飛
這似乎是最貼近她心裡的語言, 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窺探到類似的中心思想, 偷偷猜想她是否一直在找一種彌補破碎家庭背景的依靠(八卦!踢飛)。好喜歡副歌最後一個字發音的力道。

看過某網友在影片下的留言說, 娃娃唱現場比CD大概好聽23倍。嗯, 我想這個倍數蠻精確的。看似輕輕鬆鬆隨便吟唱的輕快曲調, 間奏時很不專業地跟樂手和歌迷聊天, 或是聳肩搭配手勢, 用全身的力量唱歌, 投入到曲末都快啜泣的娃娃, 滿溢的喜怒哀樂, 裝不進一片薄薄的光碟。可是我還是不能破壞我不轉貼盜錄現場表演的原則, 所以只能偽善地請大家去找她跟妹妹魏如昀(沒錯, 就是那個星光二班的同學)在河岸留言合唱的[擁戴], 我完全理解現場觀眾尖叫的點, 怎麼會隨便和音一下就是完美啊?

魏氏姊妹很少一起演出, 但我發現她們同台時有很微妙的平衡 (儘管總是疏於排練而且很沒默契)。因為娃娃的歌聲具有可能讓人倒彈的特色, 為了不搶妹妹的光芒, 合唱的時候就會收斂一點, 就像灑狗血的十點半花系列連續劇, 被修改成可以闔家觀賞的八點檔。不過現在八點檔好像也很猛喔? 那就換成從KTV大唱芭樂歌, 變成在浴室哼唱的背景音樂這樣比喻好了。另一邊常常看起來很緊張的魏如昀, 在姊姊的鼓吹之下會比較有自信一點, 合在一起讓聽眾很舒服。順道一提, [擁戴]是珊妮公主的作品, 高貴又不失流行, 難怪這麼多歌手都成為她的擁護者, 自願在各個曝光機會幫她宣傳。

最後一定要推薦演唱現場總是弄哭很多人(包括演唱人她自己的) 晚安晚安:


娃娃自己上傳的, video description 也是重點


要看娃娃說她喜歡這首歌原因之一的蒙古男模(還要求加吻戲)請看晚安晚安官方版MV

聽完她寫歌背後的故事, 我們都收到歌中的思念了。我也了解那種每天能當面說晚安比我愛你更真實的感覺。然後想起她在《花吃了那女孩》中在陽台唱著[香格里拉]的傷心模樣…姊姊不要哭, 有很多人願意被你包養的(大誤)。

娃娃, 加油, 很多人在支持著妳, 別再擔心紅不紅的問題了, 就這樣唱下去吧!


(原發表於 4/7/2012)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有人覺得音樂劇場不 gay 的話, Priscilla: Queen of the Desert 的同志指數絕對破表。改編自1994年的電影 The Adventures of Priscilla, Queen of Desert (譯: 沙漠妖姬), 本劇講述三個變裝皇后從澳洲大城市 Sidney, 開著巴士跨越沙漠, 到曾經因為淘金熱而崛起的觀光城市 Alice Spring, 一路上發生的故事, 類型屬西片獨特的公路電影。

在 Sidney 駐唱不怎麼受歡迎的主人翁 Tick (Mitzi), 推託不了已經六歲的兒子多次請求見面, 決定到前妻在 Alice Spring 經營的賭場表演。一個人上台不夠看, 還邀請兩位好友一同上路: 風韻猶存的變性女伶 Bernadette, 和青春無敵、熱情洋溢的 Adam (Felicia)。偏偏兩人老是看不對眼, Felicia 不放過 Bernadette 年紀已長和下半身少了“重要裝備”; Bernadette 嫌 Felicia 太聒噪又沒格調, Tick 夾在中間一面要當調停人, 一面還暗自擔心要如何跟兒子解釋自己的舞台身分。三人的公路冒險經過澳洲的沙漠地區, 面對保守小鎮的不友善, 在危機與傷害之中三人的友情反而更堅定, 還意外發現難得的真愛, 最後三人終於登上沙漠中的高峰, 為自己穿上華麗的舞衣高歌…


電影版[沙漠妖姬]預告


(有沒有人發現主要演員是誰? 這不是精靈王! 這不是 Agent Smith!)


我沒看過電影版的[沙漠妖姬], 可是如果劇情和對白沒有太大更動的話, 這部在1994上映的電影除了熱鬧非凡、笑點不斷, 對於同志的細膩描述與層次多元, 實在是少見的開放。姊妹淘間帶著顏色的唇槍舌戰、年老的同志處境、跨入異性戀婚姻家庭的雙性戀者被邊緣化的壓力, 還有out and proud 的同志遇到充滿敵意的 f word, 還是會感到脆弱受傷。另外我們也被提醒, 看起來柔弱的變裝皇后其實凶悍絕不輸陽剛男子漢 (而且試想被十吋高跟鞋踢中要害, 絕對比吃拳頭要痛)。

和其他北美巡迴卡司不同, 由澳洲原版編劇發想, 多倫多劇場豪門企業 Mirvish 參與製作的 Priscilla, 在 Toronto 首演後, 明年初才會登上 New York 百老匯的舞台, 因此劇中卡司包含來自澳洲的原始演員 Tony Sheldon, 來自 New York 的 Will Swenson and Nick Adams, 和加拿大本地的 C. David Johnson, 真是符合本劇包容的大家庭訊息。低沉的嗓音和主要故事線讓 Will Swenson 飾演的 Tick/Mitzi 在三位主角中顯得特出, 可以是台上花枝招展的變裝皇后, 在妻兒面前又是忐忑不安的父親。已經五十幾歲的銀髮族 Tony Sheldon 飾演的 Bernadette 是劇中亮點, 穿起洋裝丰姿卓越, 端莊、溫柔而內斂, 但關鍵時刻展現出她的堅強和勇敢, 跟死對頭 Felicia 恰好成了對比, 精采的演出為他在澳洲贏得了多個獎項。Nick Adams 飾演的 Felicia 總是精力充沛、自信樂觀, 似乎天不怕地不怕, 但編劇巧妙的安排, 讓觀眾看到他也有脆弱的一面。

曲目方面, Priscilla 也屬於 jukebox musical, 用大家熟知的流行歌曲拼裝成貫穿全劇的音樂。和澳洲和英國版不一樣的是, 為了配合北美觀眾, 澳洲性感天后同時也是同志偶像 Kylie Minogue 的歌曲都換成 Madonna 的著名經典, 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 “Material Girl”、 “Like A Prayer”等等。劇中也點出變裝皇后表演的時代變化: 早期使用幕後演唱, 表演者對嘴, 從臉部及肢體的表情都是一場秀; 後來的人喜歡自己唱, 強調表演者的本色。所以當主角上台的時候, 總會有三大歌后吊著鋼絲登場, 穿著亮麗服裝在空中演唱; 而當三位主角用自己的聲音開口唱的時候, 表現的則是私人的情緒和心境, 剛好做出有趣的區別。

除了劇本完全充滿 gay 味之外, 演員健美的身材也是觀眾的福利。我們從二樓觀眾席都能看見演員清楚的肌肉線條, 可見他們的身材有多好 (他們已經不只是金剛芭比, 簡直是無敵鐵金剛)。Nick Adams 完全像是體操選手, 能連續空翻接著一字馬劈腿, 連 Bernadette 也只能啞口無言。說起來音樂劇演員每天排練加上有時候一天兩場的正式演出, 穿著重重的戲服又唱又跳, “重量級”的配角演員如何維持體重才是個難題吧?


多倫多媒體訪問製作人和主要演員


OK, 所謂「同性戀基因」爭議不少, 但有沒有人可以研究一下同性戀基因是不是跟美貌和才華在同一組染色體上? Nick Adams 會不會太可愛了?


沒錯, 其他音樂劇的舞台設計或燈光也許是重點, 在 Priscilla 裡, 服裝才是一切。兩個多小時的節目裡, 觀眾們像是參加了一場同志大遊行兼嘉年華會, 目不暇給的服裝更換, 顏色鮮豔、光彩奪目不說, 造型誇張更是不在話下, 難怪電影版預告裡說他們就像是外星人踏著高跟鞋來到地球, 我也在廣播節目裡聽主持人分享看戲心得, 直說這齣戲的服裝造型讓 Lady Gaga 看起來像是嚴肅的會計師。當年為電影版設計服裝的兩位年僅25歲的設計師, Tim Chappel and Lizzy Gardiner, 果然因為那部電影獲得當年奧斯卡金像獎, Lizzy 還穿著全部用美國運通金卡做成的禮服走星光大道, 當然也成為焦點。

和之前看過的幾齣 jukebox musicals 一樣, Priscilla: Queen of the Desert 比較像是一場歡樂的舞會, 不過因為有電影版的劇本為基礎, 故事線比較明確, 認真的劇情部份也不會太過勉強, 成就了一場有笑有淚的華麗冒險。這幾個月北美發生多起同志青少年校園凌霸導致自殺事件, 引起媒體的關注與社會團體發起對這些掙扎中的年輕人傳遞希望的運動, 此時 Priscilla 除了娛樂效果之外, 也多了一份與現實連結的訊息: “It does get better.”


英國版精采片段


Prisilla 不是任何一位主要角色的名字, 原來沙漠妖姬指的是妖艷程度不輸主角的那部巴士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的金曲獎又落幕了, 作為華人音樂界最受重視的獎項, 每年卻也是備受爭議的焦點。不過, 常遭人批評的評審制度, 卻也是金曲和其他傳媒"分豬肉"型的頒獎禮不同, 偶爾會給人不同的驚喜(有時會是驚嚇)。早些年金曲獎被批背離主流市場, 卻也給順子、楊乃文等當年不是銷售第一名的歌手一些他們應得的光采(楊乃文的得獎致詞超經典的), 而時間也證明, 他們到如今仍是自成一格, 眾人想模仿卻無法超越的指標型人物。如果不是金曲, 會不會有這麼多人知道陳建年的〈海洋〉, 這首到現在還是一樣耐聽的歌曲呢?


不過金曲獎的評審標準依然總是令人看不懂, 今年入圍名單中許多被人點出的問題, 也是我的疑問。縱貫線是去年流行音樂界一個重要的組合沒錯, 但這個非常態而且已經解散的樂團, 除了評審團大獎還入圍最佳樂團, 其他耕耘多年的樂團卻沒有獲得提名, 實在有點可惜。最佳樂團的評定標準除了在去年有發片的樂團之外, 到底是頒給樂團還是專輯也搞不清楚, 蘇打綠同一個樂團但以兩張風格完全不同的專輯入圍, 占了兩個名額但得獎機率也變小了。張懸說實在不是以唱功為長的女歌手, 而且[城市]專輯的音樂性絕對不遜於歌聲部分, 還被一些DJ及樂評譽為代表新一代青年聲音重要的專輯之一, 結果入圍最佳女歌手, 音樂獎項卻一個都沒有, 有那麼一點安慰獎的嫌疑。林宥嘉的[感官‧世界]是張製作概念完整, 音樂性豐富的專輯, 就算因為林宥嘉選擇用比較"放鬆"的唱法不受青睞也就罷了(雖然我覺得比第一張好), 音樂獎項也是一樣缺席, 成為公認的大遺珠。至於外國團體入圍最佳演唱團體, 我只能說, 這看似吸引小朋友看金曲的宣傳手法, 或許主辦單位可以考慮像這裡的MMVA一樣設立國際藝人獎項, 說不定像周董這樣到哪裡都很紅的歌手可以跟那些日韓團體來一場大混戰(那標準又在哪裡?)。


早上看了得獎名單, 其實意外不多。最佳國語女歌手方面, 雖然我對陳老師的忠誠日月可鑑, 但是遇上阿密特還是必須承認真的略遜一籌, 老師有天使的聲音、搖滾的靈魂, 但是唱起〈Sentimental Kills〉這種歌還是稍嫌勉強(我知道那是單曲沒有收在[太陽]專輯, 但是她的歌路受限是事實), 相較之下阿妹的動靜皆宜, 的確是最佳女歌手的料, 只是陳老師連音樂獎項一個都拿不到, 還是同學們為她抱屈的最大原因。沒關係, 老師一向把得獎看得很淡,「這世界總有無冕的王者,被滋養過的靈魂,會明白的。」陳奕迅和林暐哲老師一起玩了一張專輯, 只是暐哲老師在演唱部份往往不會給太多意見, 而是善於捕捉歌手唱得投入的聲音, 可能不像以前會給評審驚艷, 失去歌王寶座可以了解。最佳樂團最後給了1976, 算是為獨立樂界爭了一口氣。打綠至少還有〈日光〉的MV得獎, 其實不用太多花俏的設計和電腦後製(但是道具非常用心喔), 大家玩得開心, 就很有春天的感覺了。很期待秋天專輯, 青峯要換橘紅色髮色嗎?  范曉萱憑著〈主人〉勇奪最佳單曲製作人獎, 很高興她這幾年在獨立音樂的努力已經漸漸為大家所接受了, [赤子]絕對是值得一聽的專輯!


Grammy 雖然獎項多到幾乎人人有奬, 但總還算是有地位的音樂獎, 在檢討金曲獎的時候, 總是有人會參考葛萊美獎的模式。金曲獎背後有個新聞局本來就很奇怪, 一小撮評審相比Grammy 以The Recording Academy 同業會員投票的方式也較容易偏頗, 可是若交給眾音樂人投票, 結果又是否難以和其他流行音樂獎區分? 金曲獎評審資格常被質疑, 通常是資深音樂工作者, 可是其中常常不乏在唱片業擔任主管的人, 遇到自家歌手時公平性自然受到質疑, 再說台灣音樂市場的主流非主流界線隨著獨立音樂抬頭已經越來越模糊, 如何反應市場又能鼓勵好音樂也真是個大挑戰。


金曲年年頒獎, 我想年年還會有不倫不類的入圍名單或得獎名單, 至少不淪為大拜拜典禮, 有一些值得被聽到的聲音能有一個舞台發聲, 就是它的存在價值了。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本文部分內容不適合未成年或保守讀者, 敬請注意)

[RENT 吉屋出租]改編自普契尼的歌劇[波希米亞人], 從 1996 年開始在百老匯公演十二年, 在2006年成為第七長壽的劇碼, 並在世界各地都改編上演過(有人還有印象的話, 莫文蔚曾參加亞洲巡迴演出), 被稱為改變百老匯音樂劇遊戲規則、影響一整個世代的音樂劇。它將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毒品、愛滋病等議題一起搬上百老匯的舞台, 在當時算是驚世駭俗之作。當我聽到巡迴卡司要來多倫多, 而且兩位主要原始演員 Anthony Rapp & Adam Pascal 將重新詮釋他們十四年前的角色, 在掙扎了一番之後還是決定犧牲我的荷包, 親眼去看看這部經典, 有些事錯過就不會再有, 畢竟兩位三十幾歲的先生也不可能永遠在桌上跳來跳去。


2008 年東尼獎 -- 首演原始演員大集合


 

與其敘述 RENT 的故事線, 還不如像節目單上列出角色的關係圖, 因為每個人物的特色亮眼, 更容易讓人進入這部讓人感動的音樂劇。

背景是世紀末的紐約, East Village 一棟破公寓, 大樓裡佈滿失意藝術家的痕跡, 大樓旁是遊民臨時搭起的帳棚營區, 一群身無分文的波希米亞人在現實與夢想之間面對貧窮、疾病、愛的到來與生命的失去。八個主要人物包括: 一直寫不出好歌的搖滾客 Roger 、整天拿著攝影機卻沒有劇本的室友 Mark 、老是被學校開除的教授 Tom Collins 、拯救Collins 也照亮身邊每個人的變裝皇后 Angel、Mark 的前女友也是藝術表演者 Marueen 、 Mureen 的新律師女友 Joanne 、樓下染上毒癮的脫衣舞嬢 Mimi 和娶了有錢人變成建商女婿, 想趕走遊民並拆掉大樓改建成數位藝術工作室的 Benny。 八個人在寒冷的聖誕夜開始, 度過了互相取暖、彼此了解的一年, 大聲唱出「把握當下」的警世句。

談 RENT 不能不提幕後的主要創作者Jonathan Larson, 他的一生就是本劇在真實人生中上演, 身邊許多不得志的藝術家在紐約合租的公寓裡來來去去, 也有許多好友染上愛滋, 交往四年的舞者女友另有多個男友, 最後為了一個女人離開他。當Billy Aroson提出將[波西米亞人]改編成現代音樂劇的構想, 他將接下來的生命全心投入在這項作品之中, 七年中多次改寫劇本, 寫了一百多首歌, 就在1996年即將在外百老匯(off-broadway)實驗劇場正式演出前, Jonathan 在排演後因為動脈剥離突然去世, 而再過十天就是他的三十六歲生日, 來不及看到這部劇碼的成功和帶來的影響。他的死讓 RENT 把握生命、每一天都活得像最後一天的訊息更多了份重量, 在第一次演出之後, 現場觀眾居然久久不能言語, 演員安靜地回到第一排座位坐下, 直到有人說: “Thank you, Jonathan Larson.” 全場才像咒語解除一樣報以熱烈掌聲。

RENT 的音樂類型多元, 包括搖滾、R&B、抒情民謠、福音、拉丁舞曲甚至探戈等, 不過特殊題材加上蒙太奇拼貼式的情節, 自然不是每個人都喜愛。中場休息時, 坐在我附近座位的觀眾開始討論, 說如果沒看過介紹恐怕看不懂劇情, 不明白為什麼這部戲會成為如此受歡迎, 害我連拍手跟喝采都有點尷尬, 還不如後面最低價票區的 rent-heads (吉屋出租狂熱者), 在演員出場和曲目開始時爆出的尖叫聲, 炒熱場內氣氛, 再次證明觀眾的反應在現場演出的重要性。

看過了幾乎是所有原版演員參與的電影版, 現場的感覺完全不一樣, 更多了點戲味。舞台上的表演通常比較誇張才能穿越劇場的距離, 鏡頭前的動作反而必須縮小才不會顯得可笑。於是 Anthony Rapp 的書呆舞姿總算可以發揮, Adam Pascal 的搖滾嗓音也可以走出錄音版本的中規中矩, 如果他們因為年齡顯出老態, 在熱情和對角色的投入上完全可以補回來。其他演員當然也不遜色, Michael McElroy 充滿磁性的歌聲十分適合深情的Collins, Nicolette Hart 的金髮版Maureen 少了叛逆多了俏皮, Justin Johnston 的 Angel 雖然沒有原版 Wilson Jermaine Heredia 的嬌媚, 但是腳踏高跟鞋翻來跳去的功力還是青春無敵 (雖然我想巡迴之初曾演過 Angel 的華裔演員 Telly Leung 可能在外型上更好看)。和電影版最大的不同是, 音樂劇許多口白台詞也是用唱的, 包括電話留言也用很有趣的層疊合聲呈現。

與其說Jonathan Larson 用盡生命力寫出他第一部成功的劇作, 倒不如說他想向他身邊所有的波希米亞人, 以及和HIV病毒搏鬥的朋友致敬, 這樣想或許劇末的安排會合理一些。我想 RENT 在百老匯的成功, 應該是劇情讓許多為自己夢想打拼的紐約客都能獲得共鳴, 雖然背景充滿了貧窮與疾病, 但歌中倡導對生命的熱情與愛, 還是令人感動。因此許多劇迷對 RENT 發表感想的時候, 都不會忘記說一句: “Thank you, Jonathan Larson.”


後記:


  1. 第一次遇到進場時被劇場工作人員提醒兩次不能錄音、錄影、拍照, 原來在網上流傳好多觀眾私下偷拍的畫面。還有, 坐我旁邊的兩個觀眾在謝幕時先走人, 讓人很傻眼。有水準的觀眾要尊重表演者喔!
  2. 走出戲院就感受到真實與戲劇往往一線之隔。為了“搶生意”, 有兩位遊民在出口拉扯, 其中年紀大的那位還被推倒在地…

La Vie Boheme (National Broadway Tour featuring Anthony Rapp)


 

上面東尼獎的演出是百老匯最後的卡司, 裡面的Mark看起來的表現實在差強人意啊! 看看原版的Mark 吧! (聲音上的收放跟表情上的小動作整個就很…Mark)


I’ll Cover You – 1996 年和RENT10 [吉屋出租十年紀念演唱會]片段


 

比起劇中其他兩對吵吵鬧鬧, Collins 和 Angel 應該是最令人稱羨的情侶了。當年有幸看到 Jesse L. Martin 和 Wilson 兩位原版演員的人真是幸運, 兩人之間的化學反應超強的。(過了十年, Jesse 被 Wilson  依舊靈活的身手嚇到罵髒話了 XD) I’ll Cover You 電影完整版看這裡


Today 4 U – RENT 電影版


 

Angel 直到生命最後都還是充滿熱情過每一天, 對劇中人物造成很大影響 (可是…那個…大家要愛護動物喔!)。我真覺得如果每個人都認識一個變裝皇后, 生活會精采很多。 Wilson 真是太令人激賞了, 戲外不是同志而且是嘻哈派大男人, 居然可以娘得這麼到位, 穿高跟鞋的特技實在太厲害了(咳…有些人穿高跟鞋還不會走路呢)!

最後當然還是要看看最為人廣知的 Seasons of Love: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ime For Miracles

Adam Lambert | MySpace Video


高中時的朋友 A.T. 曾問過, T 有沒有可能愛上0號?
(他不知道"專有名詞", 所以整個問句又長又好笑)
如果可能的話, Adam Lambert 應該可以算是我的新寵 (雖然人家是top)

Adam 是上一季American Idol [美國偶像] 選秀節目的第二名
一開始就因為成熟的舞台魅力和高亢無比又具有力量的嗓音成為冠軍大熱門
(儘管有些人也會覺得他在亂叫)
最後在充滿爭議的決賽中敗給具有宗教背景、形象乾淨親民的Kris Allen
整個賽程有很多可以討論的話題, 留待下回分解

Adam 實在是一個很有巨星架式的歌手
他完全懂得如何在舞台上緊緊抓住現場歡眾和攝影機的目光
另外讓我欣賞的是在他接受訪問時的應對, 自信、幽默、口才流利
更別說天下多少女生為他全身上下散發的性感魅力瘋狂
他一邊公開同志戀情, 做為對另一半負責的態度
另一面又留給歌迷無限的想像空間 (最近還跟女模拍了一組挑戰尺度的相片)
不管這是不是在好萊鄔沉潛多年歷練的結果, 他此刻已具備名留青史的條件

最重要的是, 他的存在就是 out, loud and proud 的最好範例
從比賽之初的打扮言行, 到後來被挖出男男熱吻照片在網路上傳播
他都一本初衷坦然以對
在還沒正式發行專輯之前就出櫃當然是個冒險的決定
但事實上這讓他更受肯定 (當然衛道人士不在此列, 但我想他也不在乎)

Adam, I'm sure you know it too. You'll go down in history as a rock god.
Or as your brother said more fittingly, a glittery alien from Planet Fierce.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夏/狂熱]果然堪稱打綠最搖滾的專輯, 而〈包圍〉又充滿濃濃的英搖風, 實在深入我心。(最愛C段節奏突然變快的部分)

之前bbs的事件似乎真的成為青峯筆下的火種, 但在〈狂熱〉、〈包圍〉之間, 他們始終堅持著"We care about music, only music."的信念, 就沒什麼好擔心的。

順便一提, 大家的英倫造型很棒, 尤其是青峯的帽子和鬍渣超有型的。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本文部分內容屬輔導級並有劇情地雷, 敬請注意)



走進劇院看 Spring Awakening 的過程純屬意外, 首先是無聊看電視轉台, 在Bravo!台看到一部紀錄片, 內容跟隨男歌手 Kyle Riabko 從加拿大小鎮到紐約 Broadway 出演第二任男主角的過程, 很明顯是為了戲做宣傳拍成的紀錄片, 所以每次廣告都穿插著 Spring Awakening 巡迴演出的廣告。然後調查後知道本劇由頗受爭議的舞台劇改編, 曾被禁演一百年之久, 兩年多前改編成音樂劇, 故事有關青少年尋找自我的過程, 音樂風格屬indie rock/folk, 完全合乎我的口味, 當我知道巡演會到多倫多, 在衝動之中訂票, 卻因為只是短期演出, 售票情況熱烈, 比較靠近的位置都只剩被擠在角落的座位, 最後只買到一樓 Orchestra 區最後一排的票。於是我和老姐就在當天悠閒地在購物中心飲食街吃完晚飯, 還到唱片行逛了一圈, 再走到對面熟悉的Canon Theatre, 興奮地入座期待開場。

背景是十九世紀的德國, 當學校上課內容還是用拉丁文默寫經文, 性教育只是父母很愛很愛對方然後送子鳥就會出現的時代, 女孩 Wendla 已漸漸變成一個小女人了, 她對自己身體的變化和成人世界充滿好奇, 卻從母親身上找不到答案。一個聰明而又血氣方剛的少年Melchior, 在拉丁文課上為好友 Mortiz 出頭, 結果兩人都被處罰, 原來 Mortiz 為青春期苦惱, 上課一點也沒辦法專心, Melchior 根據他從書上學到的, 寫了一篇圖文並茂的文章給他, 結果只讓他更加困惑。一天午後Wendla 和 Melchior 在森林中相遇, 從小的玩伴突然發現對彼此的慾望, 同時存在的欣喜與罪惡感使他們陷入迷惘, 殊不知他們正將落入更深的困境…

Spring Awakening 完全是一部青春洋溢的音樂劇, Broadway 原始演員個個年齡都不超過24歲, 主題也明顯針對青少年, 劇中所有的成人角色被簡化成一男一女兩個演員, 焦點全放在年輕的角色上, 本劇賣點正是充滿赫爾蒙的活力, 青澀而不加修飾, 有不少演員沒有經過正式歌唱教育, 沒有太多技巧甚至帶有瑕疵的表現, 恰恰表現出青春期的尷尬境地。另外和傳統音樂劇更不同的地方在於, 音樂部份沒有推進劇情的功用, 也不是角色之間的對話, 當演員們突然從地上或服裝裡拿出一根大大的麥克風, 聚光燈打在他們身上, 觀眾聽到的是他們的內心獨白。

麥克風的設計很值得討論, 音樂劇常常讓人覺得好笑的地方就是不明所以突然就開口唱起歌來, Spring Awakening 進一步捨棄藏在髮線裡或掛在嘴邊的麥克風, 大剌剌地讓演員掏出麥克風面對台下唱歌, 一不小心就會變得很滑稽。我當初也有這種感覺, 但看過一些劇迷的分析之後, 反而覺得這就像 Chicago “Cell Block Tango” 裡的絲巾一樣, 是很有趣的舞台符號, 尤其是堪稱全劇轉捩點的一幕, Mortiz 死前和Isle 的對話, 這個設計的效果就很重要, 因為他們兩人用麥克風面朝著觀眾說話, 當 Isle 伸出手要撥 Moritz 的頭髮(也就是向觀眾席伸出手), 他一仰頭保持距離的動作說明他們之間始終沒有交集。說到 Mortiz 的頭髮也很有趣, 他的髮型代表了他的心理狀態, 他越困惑頭髮越亂, 到了下半場根本直直向上衝(原來灌籃高手仙道彰的髮型是有可能做到的)。

Spring Awakenging 的確尺度大膽, 除了歌詞中充滿性暗示, 甚至有一幕完全描述打手槍(處理得很輕鬆好笑就是了), 髒話也直接標在歌名裡。劇中探討了一些青少年議題, 官網上還有專給父母看的指南, 引導他們和子女對話。我其實很懷疑如今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 小朋友們是否還是會這麼純真無知, 但長大的速度太快也是個問題, 且家庭暴力、性自覺、自殺、未成年懷孕、性向認同更是百年之後依舊相關。裸露的表演在 Broadway 早就不新鮮, 不過看床戲一向會害羞的我, 到 Melchior 和 Wendla 初嚐禁果的那一幕還是有點慶幸我買不到更近的座位, 男主角的臀部就留給其他更有興趣的觀眾吧! 認真來說這果然很有效果, 中場休息時就聽到不少觀眾在討論, 可其實據我看戲的經驗, 常常遇到的觀眾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媽媽們, 所以整場戲中有關年輕人心態的笑點都讓我覺得現場反應有些冷淡, 氣氛有點緊張, 但是散場之後還是聽到很多人在討論劇中要表達的訊息, 總算有達到促進兩代溝通的目的。

演員方面, Toronto 這一站結果 Kyle 因為檔期衝突, 沒有回到家鄉表演, 頗令我失望, 但還好我最喜歡的角色是 Moritz (對, 我就是喜歡怪咖), 所以看了好多相關影音之後, 我雖然比較喜歡巡迴的演員陣容(Andy和Ben這一對完全把角色升級), 但我也覺得飾演原版 Mortiz 還得了東尼獎的John Gallagher, Jr. 很可愛, 我最喜歡的曲目就是The Bitch of Living 跟 Don’t Do Sadness, 尤其是後者跟帶有民謠風的 Blue Wind 一起再現 (reprise) 更令我愛不釋“耳”。另一個讓人眼睛一亮的角色是Isle, 由來自加拿大首都Ottawa (我太愛國了吧?), 從歌唱選秀節目出身的 Steffi D 飾演 (說起來Canadian Idol 發掘了不少劇場潛力新人, 上次We Will Rock You的女主角Erica Peck也參加過這個節目), 總是帶著陽光笑容, 全身充滿活力, 演起經歷過磨難卻保有自由心靈的Isle十分貼切, 當她邀請 Mortiz 跟她一起走的時候, 我想著接下來的悲慘劇情, 在心裡直喊:「快答應她啊!」她的本名超長, 真的是嚇人的長, 所以僅用Steffi D當藝名。

再來說硬體舞台設計, 舞台很簡單, 兩旁還有觀眾直接坐在台上的座位 (演員會在身邊穿梭, 票價也不貴, 不過那個角度其實不是最好的), 特別的是樂隊就坐在舞台後方, 穿著現代休閒服倒也不突兀, 看指揮激動地搖頭晃腦反而是另一種趣味。另外不能不提的是燈光, 因為獨白的部分不少, 很多時候燈光都以最簡單的色調呈現再加上聚光燈, 不會單調, 也不會喧賓奪主令人分心, 但快歌時也會跟著動起來色彩繽紛, 十分稱職。事實上我們就坐在燈光師的正前方, 高中時玩過舞台燈光, 有電腦記憶設定的控制板只要一個人就能輕易操作, 我只有組長必須上台表演的時候親手碰過那些按鈕(結果還出錯!), 看到專業的電腦加控台還有一堆電線, 依然不禁佩服。我比較好奇的是聚光燈是否還是用人力瞄準開關, 我知道那難度更高, 完全靠經驗。

畢竟Broadway音樂劇娛樂的成分還是要在, 所以改編之中已經將許多劇情變得輕鬆一些, 例如 Melchior 與 Wendla 的初夜原來是場強暴戲; Moritz 死後, 他的父親對兒子的死毫無感覺…等等, 我想我可能會更喜歡原版舞台劇也不一定。總的來說 Spring Awakening 的確是有些突破性, 跟我看過的音樂劇不太一樣, 經過消化後喜愛程度才慢慢上升, 把握衝動果然會有好結果, 呵呵…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曲目--The Bitch of Living:

2007年東尼獎表演片段:

我搞不清楚電視的尺度, 歌裡有F-word自動消音可以理解, 但為什麼可以說 bitch 然後 breast 要改掉? (JG, Jr. 稍稍笑場好可愛!)

百看不厭的特別推薦: 幕後花絮之Blake & Steffi 後台排戲

劇中最沉重的一幕居然被他們演得這麼搞笑, 不過他們不是真的在玩球喔! 據說這是一種劇場的訓練方式, 誰拿到球誰就主導劇情進行。


陰魂不散的題外話:


  1. 適逢Rent (譯:吉屋出租) 結束在Broadway長達十二年的公演, Spring Awakening 被許多人稱為這一個世代的Rent, 不過我覺得Rent 討論的議題, 更成熟深入一點。
  2. 我對 Canon Theatre 頗有感情, 因為是來加拿大後第一次看音樂劇(歌劇魅影當時長期駐演)的地方, 中場休息時在大廳迴廊一看到水晶燈都會想起Phantom.
  3. 150%題外話: 寫這篇感想的時候聽著Radiohead, 突然發現Thom Yorke 的音色有時也很中性, 更讓我期待蘇打綠接下來以倫敦為據點的夏之概念專輯。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本來以為只是現場唱來好玩的, 沒想到居然有收在專輯裡面!

我還能說什麼呢? 小隊長怎麼會這麼可愛啦!

身體健康和每天吃早餐的確很rocker, 但我還是覺得早睡早起是一種超能力, 真的。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當老姊說要去看這齣音樂劇的時候, 其實我沒有太大興趣, 而且一直覺得應該趁當初老媽在的時候帶她去看, 因為曲目都是60年代的老歌。老姊依然展現過人的行動力訂了票, 我被動地走進戲院, 結果獲得意外的驚喜。

Jersey Boys 跟 Mama Mia! 和 We Will Rock You 一樣, 都是用流行金曲編成的音樂劇, 不一樣的是劇情背景忠實呈現原唱者的生平故事, 雖然歌曲聽起來很老派, 劇情可是很精采刺激, 整體節奏也很快速流暢。Jersey Boys 說的是當Beatles mania 正狂掃全世界的時候, 美國本地崛起的 The Four Seasons 的故事, 全劇利用四個團員各自口白, 並分成四季呼應團名。在 New Jersey 小酒吧裡駐唱的 Tommy DeVito 和 Nick Massi, 決心組一個四人樂團成就一番大事業, 力邀潛力無限的 Frankie Valli 加入。Frankie 極有特色的嗓音立刻讓他們引起注意, 再加上十五歲即寫出一首熱賣單曲的創作天才 Bob Gaudio, 四人到大城市找名製作人合作, 正式加入唱片公司, 透過電台和巡迴宣傳, 果然開始嚐到走紅的滋味, 然而名利帶來的誘惑和不停的巡迴演出也開始影響他們的私人生活。Bob 一直想走向幕後, 他相信憑他的創作和 Frankie 的個人魅力可以單飛, 兩人開始和其他團員產生距離; Frankie 婚姻失敗, 和女兒的關係也陷入冰點; Tommy 曾經私下追求 Frankie 的女朋友, 之後欠下大筆債務, 還因為逃稅必須跑路避風頭, Frankie 卻念在當初他的提攜之恩, 並且像大哥般一路從家鄉到大城市照顧他, 不斷接下演出機會幫忙還債; Nick 不甘於一直扮演被忽略的"另一個團員", 但又知道自己沒能力另起爐灶, 只想回家歸於平淡。即使唱片公司找了新團員加入, 延續 The Four Seasons 的名號, Bob 為 Frankie 寫的歌膾炙人口, 卻都比不上當初四人實現夢想的感動。終於, 在1990年, The Four Seasons 被選定進入搖滾名人堂…

今年連續看了好幾齣音樂劇的感想之一是, 觀眾的投入對於一齣戲的氛圍絕對有能決定成敗的影響。當晚的演出雖然台下還有不少空位, 但觀眾的熱情明顯讓台上的演員都能感受到, 好幾次曲目結束後因為觀眾的掌聲不絕於耳, 演員站在台前, 一隻手摀著胸口, 露出感動的笑容又頻頻鞠躬, 下一幕稍稍延遲了幾十秒登場。四位主要演員的演唱功力自然無庸置疑 (我個人覺得Toronto 的卡司比 Broadway 聽起來更棒呢!), 飾演 Frankie Valli 的 Jeff Madden 模仿原唱帶著鼻音的歌聲極其自然, 高音也不會令人覺得薄弱無力; Jeremy Kushnier 的 Tommy 充滿義大利人的江湖味, 大哥氣勢飽滿; Quinn Vanantwerp 的 Bob Gaudio 演出了跟其他人不同的斯文氣質, Bob 與 Frankie 握手當合約, 是表現本劇 New Jersey 兄弟義氣的重頭戲; Michael Lomenda 飾演的 Nick Massi, 雖然看似最不起眼, 他所帶來的喜劇元素, 並在下半場整合四人暗潮洶湧的恩怨情仇, 反令人印象深刻。音樂劇的另一特點是舞蹈動作, The Four Seasons 的舞步實在有點俗, 但可一點也不像看起來的那樣簡單, 尤其是每個人都要一致, 又要顧及演唱與表情, 音樂劇畢竟是戲, 跟普通演唱還是不同啊!

在多倫多的劇場企業中, 製作 Jersey Boys 的 Dancap 公司並不及有歷史又規模龐大的 Mirvish 出名, 這次演出地點 Toronto Centre for the Arts 也不在知名的市中心娛樂區, 而是在離家步行只需二十分鐘距離的北約克區, 但以把 Broadway 搬來多倫多為宗旨的 Dancap 製作的確令人驚艷。簡單的舞台, 利用背景投影和令人目不暇給的道具、換幕、走位, 配合完美的樂隊和音響效果, 整體表現順暢, 給人兩個多小時在不知不覺中流逝的感覺, 因此意猶未盡。劇場本身可能也跟市中心的老劇院相比較新的關係, 寬敞舒適不在話下, 硬體設備也沒發生什會被察覺的問題。雖然我對老歌還是沒興趣, 不過這次真是個令人驚喜的看戲經驗。

Jersey Boys Toronto Official Site: http://www.jerseyboystoronto.com/main.htm


同場加映: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from 10 Things I Hate About You


對這首歌有印象, 原來是因為第一次看有 Heath Ledger 演出的這部從沙士比亞名劇「馴悍記」改編的青春愛情喜劇, 他在片中不害臊的求愛行徑。這部電影中的雙生雙旦演員我都很喜歡…唉, Heath, you left us way before your time.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為了讓自己別成為去死去死團的成員, 情人節還是來聽聽情歌吧, 而且要下猛藥, 是幾乎帶著 stalker 心態的情歌, 這樣才會藥到病除。
 
Every Breath You Take by The Police


當初我很白目, 不知道這首經典歌曲的原唱是天團The Police, 而是從獻給Notorious B.I.G.的 I'll Be Missing You 知道這首歌, 連不太喜歡Hip-Hop的我都只因為副歌就記得它, 旋律十分悅耳, 但細聽歌詞就會發現整首歌根本是一個強迫症患者的偏執自白。不過據說這是Sting當年離婚後不久, 有天夜裡睡不著, 爬起身立刻就把這首歌寫好。所以, Sting先生, 你是想對前妻做什麼嗎?
 
說到Sting, 前陣子看了他和加拿大McGill大學合作的紀錄片 The Musical Brain, 片中各領域的科學家解釋人類與音樂的連結, 其中神經科學系教授用fMRI分析Sting腦部, 看他對各類型音樂和創作過程中的反應, 到了片尾他看著腦部掃描圖片, 開始感到不安, 他說音樂是永無止盡的謎題, 知道太多讓他害怕不能再創造音樂。而對科學家來說, 那些像火星人的掃描圖是藝術, 是可確定的真相, 這對知識的追求, 和Sting對音樂的態度, 其實也蠻像的。
 
Here With Me by Dido


第一次聽到這首歌, 說起來也實在有點不好意思, 是一個美國針對青少年族群的科幻影集 Roswell 的主題曲。這部影集從身為外星王子, 擁有超能力的男主角拯救了女主角開始, 兩人因為怕引來調查員的眼光, 又不知道和外星人接觸會有什麼後遺症, 所以必須保持距離, 後來發展成充滿性感火辣劇情, 還有不知從何而來的新角色進來攪局的大亂搞影集(編劇不知怎麼收尾的標準症狀)。聽起來和最近超火紅的吸血鬼系列 Twilight 很像, 可見多年來青少年吃的就是那一套。
 
主題曲倒是第一次就讓我印象深刻, 英國的音樂的確有不同與美國的奇妙特色。雖然後來Dido另一首單曲 Thank You 比較紅(因為跟Hip-Hop才子Eminem的跨界合作 – Stan, 剛好也是個心理偏差患者), Here With Me 至今仍是我最喜歡的 Dido 歌曲, 後來的專輯中雖然也有類似像 White Flag 的堅持, Here With Me 那種不在身邊就渾身不對勁的執著還是更有血有肉的立體感(這版MV也比我在北美電視上看到的版本酷多了)。
 
Out of My Head by Mobile


Mobile 是來自 Montreal 的加拿大樂團, 但其實主唱的聲音只是還好而已, 而且我對電音搖滾比較沒興趣, 只是這首歌某年夏天在收音機上強打, 每次開車都一定會聽到, 說起來可能是被洗腦了。Punk Rock 的話也是來自 Montreal 的 Simple Plan 更有名, 但那還是流行味太重了。雖然他們一直說覺得自己不是Punk, 近年來還是Green Day 最得我心。
 
Out of My Head 開頭幾句歌詞已經讓人心生疑慮, 可當我聽到"I'll waste my life on you."那句真是讓人眼睛一亮。談戀愛真的是非常浪費生命的事情, 不過生命本來就是要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不是嗎?
 
Honourable mention:
Creep by Radiohead


這首被稱為定義teen angst的經典, 近來在台灣被歌唱比賽節目捧紅了, 不過我還是覺得Thom Yorke的聲音有爆發力多了, Creep迷幻歸迷幻, 那種卡在青春期自我質疑與渴望認同的矛盾(這種情緒當然不僅僅是青春期的專利), 比較適合略為低吼的聲音, 而且因為電視尺度的考量, 歌詞改成“You’re so very special.”整個變得軟弱無力, 在天使前的自慚形穢當然要用髒話才能通體舒暢啊!
 
貼音樂影片時我基本上會選用原始的MV, 即使有時候因為年代久遠現在看起來很俗, 但這次為了強尼大帥哥選用了電影的片段。喜歡Johnny Depp, 因為他有種跟其他Hollywood數不清的美麗人兒不同的氣質。其他人舉手投足之間都散發出「嗯,我知道我很帥」的訊息,不管在紅毯甚至大螢幕上,每一次微笑或以45度面對鏡頭的時候, 就算再低調從容都還是少不了這種氣味, 就差沒有交通號誌標明"注意!前有帥哥"了。Depp先生正好相反, 他好像用盡心機讓大家別把焦點放在他身上, 雜亂的長髮、壓低的帽沿、老氣的黑粗框眼鏡(其實現在很流行)、不太合身又有些怪異的衣著, 卻還是掩飾不了他的光芒, 不管是塗了煙薰妝, 髒兮兮又陰陽怪氣, 傑克船長上身了, 或是戴著女兒做的塑膠愛心手鏈, 微笑或裝酷的時候都一樣很man, 而且每次進入角色都能感覺到他樂在其中, 那感染力具有讓觀眾對平庸的戲改觀的魔力(咳, 是的, 我還是有注重演技的), 魅力十足。
 
對了, 蘇打綠在小巨蛋演唱會也翻唱了Creep, 很多人說聽到起雞皮疙瘩, 我終於看了DVD, 主唱大人青峯一貫的漂浮嗓音(這是優點)很有特色, 只是我個人喜歡Radiohead的版本就是了(沒辦法, 經典嘛, 副歌前那兩聲吉他合弦每次都讓我心中一顫), 還有傳說中結尾回聲樂團主唱柏蒼先生那一句大喊, 熱血沸騰, 現場的感動就是不一樣。
 
嗯...結果這一篇跟情人節一點關係都沒有。今天要輪班(反正我單身不在意), 有空再來補吧! 祝各位看倌天天快樂!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千呼萬喚始出來, 陳老師的新專輯終於在今天發行了! (拖到此刻, 至少在地球這邊還是01/22)

身為她的歌迷是辛苦的, 好幾年才能等到一張專輯; 身為她的歌迷是幸福的, 每首歌都是專屬我們的語言。

對很多同學來說, 陳老師是天使, 是女神, 也是魔鬼。甜美的歌聲唱著殘酷的誠實, 瘦弱的身體藏著搖滾的靈魂。

她是我們的太陽, 代表了我們的悲傷與驕傲。

老師說:「我覺得台上的我,就像是一面鏡子」 那麼, 但願有一天, 我終於能在鏡子中看見反射的陽光。

在那之前, 繼續享受這把軟刀子吧! 再一次為了她讓我們遍體鱗傷而感激涕零。



花痴狀態結束, 來談談新歌吧!

大概是因為mv的關係, <太陽>很容易讓我聯想到上一張專輯中我最喜歡的<Self>, 都加入了大量弦樂和很適合陳老師的英式搖滾曲風。另一首很多人喜歡的<>的確比較平易近人, 我也喜歡它的歌詞多一些(用英文文法寫中文?), 光是『豢養』二字就讓我這隻狐狸完全臣服啊! 不過以我的口味來說是有點太芭樂了。在線上廣播還聽到<距離>, 但因為同時在改稿子, 直到主持人報歌名時才恍然大悟, 是很不一樣的輕快曲風。其他的只有等拿到CD才能解嚵了, 想必又會成為MP3 player裡的永久居民。

至於mv, 自從老師留了長捲髮之後, 導演好像就喜歡用吹風加慢動作的方式展現強烈女性特質喔? 這蠻有趣的, 曾和一位網友簡略討論過為什麼長髮對女性化那麼重要? 我想它就像女性的第二性徵, 再要不然以基因學派的角度來說, 男性也容易被長髮美女吸引, 所以女性為了繁衍後代的基因動機如此寶貝他們的長髮。

可是導演啊, 陳老師當然美啦, 但可以不要把她拍成只會抱著電吉他當道具的花瓶嗎? 人家可是國內吉他編曲和技術數一數二的女歌手耶! <太陽>已經比< Self > 好一點了, < Self > 的mv讓我又愛又恨, 不過結尾幾個局部特寫的鏡頭還是頗具美感。

似乎有不少圈內朋友都喜歡陳老師, 我想到她有一首歌也很適合拿來當同志的主題曲:


看了一些演唱會現場實錄DVD, 發現幕後花絮比演唱會錄影更吸引我 (最近看的是蘇打綠的 That Moment, 在隨碟附送的蘇打誌裡發現傳說中的王小苗是正妹! 這些人怎麼又有才華又有美麗外表? 天理何在? 但那離題了), 那種為了綻放一刻而長期準備的毅力, 單純喜愛音樂而樂在其中的表情, 和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努力、互相鼓勵的默契, 充滿了熱情, 這就是為什麼冷血的我為搖滾樂著迷的原因啊!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用ABBA的名曲串聯而成的音樂劇 Mamma Mia! 在全世界掀起熱潮, 今年還以電影版的形式讓婆婆媽媽們在電影院裡開起大型懷舊歌唱晚會, 這個用流行冠軍單曲編製音樂劇的主意想必一定會有人如法泡製, 果然, 以皇后合唱團的經典歌曲改編的音樂劇 We Will Rock You 在2007年春推出多倫多本地製作, 讓我心動了好久, 老姊從不明來源拿到超平價折扣卷, 再錯過實在對不起自己, 終於下定決心把握片刻衝動訂了票, 隔天晚上就興奮地坐在小劇院, 等著沉迷在搖滾的童話裡。

時間是2308年, 地球變成被商業集團統一控制的購物中心, 樂器成了違禁品, 音樂是用程式輸出的聲響, 人類的名字變成網址, 每個人穿著一樣的流行服飾, 聽著一樣的排行榜No. 1. 生活一切都被安排得完美無憂, 一群不安於室、自稱波希米亞人的反叛份子, 卻選擇活在陰暗的角落, 篤信曾經存在過的搖滾黃金盛世, 尋找一個吉他英雄能帶著他們找到傳說中的樂器, 讓搖滾與自由重回人間...

We Will Rock You 的故事主線實在有些可笑, 幸好它就是個很好笑的音樂劇, 我說這話是讚美的意思。其實我對這個音樂劇的背景不是很了解, 只是開場前看看節目表介紹, 結果換得一個驚喜。從開場的螢幕特效開始, 全劇就不斷諷刺現代音樂消費對比經典搖滾時代精神上的萎縮, 結合許多流行文化的笑料, 笑話一個接一個拋向觀眾, 又因為這個音樂劇目前在世界多處都有公演, 劇本裡還公然融入多倫多和加拿大的本地笑點, 連芭樂天后Celine Dion和偽龐克公主Avril Lavigne都被搬出場了! 或許有時會有太刻意的感覺, 但因為完全在享受那種純娛樂的氣氛, 還是被逗得很愉快。

音樂劇最吸引人的地方還是音樂, 而現場演唱的魅力只有在現場才能體會。演員們一開口, 我們只能讚嘆, 怎麼會有人唱得這麼精準, 而且比高級音響放出來的CD還好聽啊!? 男主角Yvan Pedneault來自Quebec, 一年多前英文還說得很吃力, 記歌詞台詞都很辛苦, 現在連法語口音都聽不太出來, 當初編導Ben Elton和監製(Queen碩果僅存的成員Brian May & Roger Taylor) 為了他高亢的歌聲, 語言的障礙不成問題, 反而看好他能帶來另一種呈現的方式, 結果他的個人特色得以充分運用, 在劇中最後一幕還是一個讓人臉紅心跳的梗。Yvan的靦腆也很適合Galileo這個角色, 這似乎是各地版本男主角的共通點, 當 Scaramouche 笑罵他, "You're such a geek." 的時候, 我想到這不就是許多搖滾客的本質嗎? 如果 Mick Jagger 不是滾石的主唱, 哪會有那麼多名模想跟他怎麼樣。Erica Peck被選中時還是戲劇系學生, 第一次參與專業音樂劇就是女主角。我私心以為, Erica 比英國原版的女主角可愛又有活力, 從最初的牙尖嘴利, 只為了隱藏和Galileo一樣對自我的不確定, 到最後衝得比他還猛。There is no argument. Scaramouche is the best rock chick ever!

其他所有主要演員都各有強烈的特色, 讓稍嫌單薄的劇情豐富起來。比起Erica較為甜美的歌聲, 由候補演員擢昇為第一女配角Oz的 Valerie Stanois 的歌唱方式反而比較搖滾, 或者應該說是復古式的舞台表演法, 有古早八點檔主題曲的歷經江湖滄桑之感。Steriling Jarvis 是演過獅子王的硬底子演員, 在這裡就算不唱歌時也十分討喜, Hilary Duff 居然拯救了搖滾革命, 還有什麼比這更諷刺好笑的? (連Yvan都因此笑場兩次) 劇中的大反派 Killer Queen 和爪牙 Khashoggi 一點也不可惡, 反而是每次出場都精采的重要人物, 女王渾厚的歌聲當然沒話說, 說話時帶著英國音和尖銳怪腔的 Khashoggi 唱起歌來也不賴。劇中最好笑的莫過於嬉皮透頂的圖書館員Pop, 雖然有些拿刻版印象開玩笑, 但他每次開口和舉手投足之間都惹人發笑, 是他讓下半場有些草率的劇本安排增加可看性。

另外吸引我注意的是背景後方升降台上的樂隊, 尤其是第一吉他手Tristan Avakian一直讓我分心, 邊挑弦邊扭動身體又搖頭晃腦, 表情沉醉到欠揍的程度(又感應到妖氣...), 經我在中場休息時提點, 老姊下半場也開始注意他, 到了男女主角的合唱曲他出現在台前, 在聚光燈下實在太搶眼, 最後安可曲(沒錯, 有聽過音樂劇可以encore的嗎?就在這裡! 而且Queen的音樂劇不唱Bohemian Rhapsody也太說不過去了)的吉他獨奏, 全劇ensemble cast做出膜拜的動作, 全場熱烈的反應顯然讓他很爽, 把電吉他放在頭後肩上倒著彈, 尖叫聲更上一層樓(此時老姊已完全加入花痴行列)。Pop說得沒錯啊, 吉他真的是人類史上最強的自由武器, 而且可以讓人進入神的境界。

在一部熱鬧的喜劇之中, 還是有令人靜默感動的情節。當Oz唱著 , 背後的螢幕出現John Lennon, Janis Joplin, Bob Marley, Jim Morrison, Kurt Cobain等革命先烈, 最後停留在Queen主唱Freddie Mercury在鋼琴前的身影, 我無法不懷疑我們是不是已經錯過了搖滾的黃金時代, 難怪陳老師說過, 我們活在一個沒有Jimi Hendrix的時代, 令人遺憾。唉, Only the good die young... 可是, 一如Cobain遺書中的名言和搖滾的精神, "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

Queen的歌曲本來就很劇場, 事實上那個時代的搖滾樂都適合在數萬人的大體育場大合唱, 劇末當Queen最知名的搖滾國歌<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s>響起, 每個人的掌聲與跺地的腳步聲, 還有高高舉起的雙臂, 700人的小劇場立刻變成一場演唱會(真的有人帶著橘色螢光棒), 且不論We Will Rock You並不像Phantom之流的音樂劇那麼細密精緻(螢幕壞了一塊, blackout時還可以窺見演員撤道具, 犯了stage crew的大忌) 台上台下的連結和從頭到尾high翻天的氣氛, 保證讓你帶著亢奮的情緒離開, 一如宣傳標語: It's more than a title. It's a promise.

相關連結: We Will Rock You -- Toronto's official site

 

這裡也來安可一下吧, Queen的原版名作 Bohemian Rhapsody: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隔一段時間, 市面上就會出現一些 cover 翻唱歌(又叫口水歌), 難免會被人拿來跟原唱的版本比較, 如果歌本來就很紅了, 通常大家以嚴格的標準看待, 就會覺得還是比不上原版, 但是偶爾也有因為被翻唱, 有更多人認識了原本被遺忘的好歌(該說這是最近百家爭鳴的歌唱選秀比賽的另一貢獻嗎?), 還有一種可能, 就是原唱翻唱各有特色, 例如我前陣子在音樂台和網上亂逛時發現, 令人印象深刻的歌曲:

Smooth Criminal by Alien Ant Farm (原唱: Michael Jackson)



AAF很勇敢, 挑戰這首經典流行歌, 編曲從 pop 變成 rock, 貫穿主歌部分的guitar riff 配上貝斯, 從前奏一出場就令人血脈賁張, 熟悉的旋律有了新的骨架, 雖然明顯瀰漫著 one hit wonder 的氣味, 可是這首歌就是會停留在你腦海久久不散。MV 裡能扯到原唱的地方絲毫不留情, 45度傾斜、"Thriller"的舞步、狼人和黃眼珠、抓跨下的招牌動作、會亮的人行道、猴子和小孩(還帶口罩)...等等, 招數出盡, 即使是一曲歌手也值得了。話說回來, 到底誰是 Annie 啊? 妳到底有沒有事? 這懸案都二十年了, 出來說明一下吧!

The King of Pop, Michael Jackson 先生近年雖然醜聞不斷, 事業要東山再起可謂難上加難, 但不可否認的, 他當年創造了好多紀錄, 無論銷售量或不可思議的舞技, 都無人能出其右, 連現在線上的當紅炸子雞 Usher 或 Justin Timberlake, 身上都能看到他的影子。巨星隕沒總是教人更加惋惜, 有時候我想, 追根究柢, 他不是個怪人, 只是個缺乏愛的小孩而已。

題外話: 最近 Fall Out Boy 也翻唱了 Michael Jackson 的另一首經典"Beat It," 其實我覺得主唱 Patrick Stump 的聲音很有特色, 間奏的 guitar solo 最後高音接回副歌很聰明, 但是個人還是比較喜歡"Smooth Criminal," 總之旋律加上吉他短而有力的主導就是超high的啊!



開到荼蘼/蘇打綠 (原唱:王菲)



我必須很慚愧地承認, 我是先看到蘇打綠的版本, 才知道王菲的這首歌。我早年不知道林 夕的歌詞在亂寫什麼, 年紀大了才懂他在創意中也填上了令人頷首同意的處世觀。『每一個人, 碰見所愛的人, 卻心有餘悸 』多麼一針見血的詞眼啊! 王菲是青峯的偶像之一, 也有人說他們的音色特質有相似的地方 (有一股妖氣?), 不過在"開到荼蘼"裡還是可以聽出很不同的感覺。蘇打綠畢竟是熱血青年啊, 即使唱這首有些棄世的歌, 還是帶著一點口是心非的倔強, 而王菲的版本就跟她的人一樣, 不再相信花季能長久, 於是冷冷地唱著: 『又有什麼了不起?』

阿福的電吉他技術其實也不差嘛, 雖然比不上前輩們, 可是看得出誠懇 (里長伯形象真是深植人心)。打綠版的節奏好像比較快一點, 不知道那時阿龔是不是因為課業都沒跟著上通告, 否則加上弦樂會跟原版更接近, 不過這樣純搖滾的感覺也不錯。青峯的大聲公是厲害的武器, 唱"oh oh oh oh" 必備 (這首歌裡面他整個很忙, 英文歌詞...該說他有創意還是亂寫?), 現場的效果非常特別。王菲在最後說了日文, 原來是在日本的演唱會現場片段 (不愧是天后, 能在日本辦大型演唱會不簡單哪), 頓時我驚覺她也有非常接近Nana的氣質 (所以青峯也可以去演?! 什麼邏輯啊?)。

以上是一個搖滾迷在語無倫次, 請不要理我。

P.S. 寫這篇的時候, 巧合發現常去的網誌都在介紹搖滾樂, rock 'n roll is everywhere!
艾斯翠德文字解放營 - 正翻這裡聽搖滾還可看辣妹喔!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0種生活
作詞:鍾成虎 作曲:盧廣仲

整個世界 停止 不轉動 很寂寞
走在海邊 數著 螢火蟲 好困惑
想要的生活怎麼有一百種
不想掉進這深深 漩渦

整個海洋 擺動 柔軟地 舉起我
孤獨給我 自由 猶豫得 好感動
想要的生活怎麼有一百種
該怎麼走 誰來告訴我 wow

每當我背對星空 抱著地球
發現自己其實脆弱 不敢說
當我背對星空 不斷摸索
愛情漸漸萎縮 我猜不透
無邊的宇宙 哪裡有我想要的生活

原來一百種
要在很久很久以後才會懂
我的一百種生活


很多音樂人和DJ們都強力推薦的專輯,不需要拿宣傳文案再多說。

結合民謠和R&B的元素,對音樂的沉迷在真假音中流散,像瑪莎說的,盧廣仲真的是玩音樂而不是被音樂玩的人。

很慶幸專輯收錄的版本在小虎老師加入其他配器之後,開頭仍舊保留了盧廣仲的吉他獨奏,這才是生活啊!

P.S. 看到有人說他是男版的黃小楨, 噗, 還滿像的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張懸的音樂極為簡單, 直接的感受也就沒有閃避空間, 在平靜中襲捲而來。

「我喜歡獨白勝過眾人的綵排」音樂是一種堅持, 人生也是。

P.S. 歌太平淡的話, 至少MV裡有女女擁吻鏡頭, 哈...

無狀態/張懸
作詞:張懸 作曲:張懸

我喜歡永恆的短暫
化主動為被動的昏暗
所有公允的景觀之中 我都不存在

我喜歡邂逅的對白 抹有某部電影的光采
你要我給的 應該也如此的
是這答案

不要把美好的故事留下來
不去制約 被制約 沒有習慣
我喜歡獨白勝過眾人的綵排

不要讓眼淚成為生活的客串
不去制約 被制約 等待遺憾
我酷嗜孤獨的愛

我酷嗜倔強的愛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不知道是不是受夠了一直被點唱小情歌,蘇打綠推出的抒情歌有變芭樂的傾向, 就像想讓大家知道蘇打綠還有很多好歌。

芭樂歸芭樂,還是要命地好聽。

What can I say? I love Sodagreen.


P.S. 自從老姊模仿了青峰的勾魂眼,我看這個MV結尾的地方無法不笑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陣子週期性情緒低落
依照慣例聽陳老師的歌
瑪莎說陳老師的歌是把軟刀子
在感覺到痛的時候, 卻還一面感激涕零她割得又深又用力
每次聽她的歌, 多少有些自溺的狀態

寫歌對音樂人來說是療癒, 我覺得一定是這樣
寫文章也是一樣的道理
然後, 就可以繼續開心地面對世界

陳老師幫別的歌手寫的歌就明顯開朗許多
話說這首<女明星>已經變成售票演唱會的必唱曲目了吧?
去年還是嘉賓出場的時刻
陳昇陳校長趁機吃豆腐
阿信臨時代梁靜茹上陣, 歌詞完全記不得, 乾脆拿出小抄(其實是"大抄"吧, 那麼大張)



我懷疑這首歌根本是寫來讓陳老師跟小虎老師可以公然調情的
(其中還有一位疑似是 T 的同學被調戲了)

女明星

作詞:陳綺貞 作曲:鍾成虎 編曲:鍾成虎

為你耽誤了我的工作 為你我被愛情利用
為你我必須努力證明 挖空心思討你歡心
為你我在舞臺上賣命 為你我努力學鋼琴
為你我穿訂做的短裙 為你保持笑容甜蜜

脫掉我的羽毛背心 赤裸擁抱你 躺在沙發做你的貓咪
故弄玄虛保持神秘 讓別人無從忌妒起
我是女明星我只崇拜你 崇拜你 崇拜你

為你耽誤了我的工作 為你我被愛情利用
為你我必須努力證明 挖空心思討你歡心
為你我塗厚厚的粉底 為你擅自改變劇情
為你和朋友保持距離 為你我和對手演戲

安排我難得的假期 整天陪著你 聽你命令做你的玩具
故弄玄虛保持神秘 讓別人忌妒你
我是女明星我只崇拜你 崇拜你 崇拜你

安排我難得的假期 整天陪著你 聽你說話做你的歌迷
故弄玄虛保持距離 小心地保護你
我是女明星我只崇拜你 崇拜你 崇拜你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Hey there Delilah
What's it like in New York City?
I'm a thousand miles away
But girl, tonight you look so pretty
Yes you do
Times Square can't shine as bright as you
I swear it's true

Hey there Delilah
Don't you worry about the distance
I'm right there if you get lonely
Give this song another listen
Close your eyes
Listen to my voice, it's my disguise
I'm by your side

Oh it's what you do to me
Oh it's what you do to me
Oh it's what you do to me
Oh it's what you do to me
What you do to me

Hey there Delilah
I know times are getting hard
But just believe me, girl
Someday I'll pay the bills with this guitar
We'll have it good
We'll have the life we knew we would
My word is good

Hey there Delilah
I've got so much left to say
If every simple song I wrote to you
Would take your breath away
I'd write it all
Even more in love with me you'd fall
We'd have it all

Oh it's what you do to me
Oh it's what you do to me
Oh it's what you do to me
Oh it's what you do to me

A thousand miles seems pretty far
But they've got planes and trains and cars
I'd walk to you if I had no other way
Our friends would all make fun of us
and we'll just laugh along because we know
That none of them have felt this way
Delilah I can promise you
That by the time we get through
The world will never ever be the same
And you're to blame

Hey there Delilah
You be good and don't you miss me
Two more years and you'll be done with school
And I'll be making history like I do
You'll know it's all because of you
We can do whatever we want to
Hey there Delilah here's to you
This one's for you

Oh it's what you do to me
Oh it's what you do to me
Oh it's what you do to me
Oh it's what you do to me
What you do to me.

收錄於[Every Second Counts]專輯

據說來自芝加哥的男主角在紐約對女主角一見鍾情, 女主角因為已有感情穩定的男友所以好言拒絕, 兩人相距千里但還是保持聯絡數年, 男主角為她寫了一首歌寄過去...

這個故事沒有 happily ever after, 不過這首歌紅了, 我們因為它認識了男主角的樂團, 因為他們被MV裡的分割畫面相隔而感動, 然後在葛萊美獎紅毯上, 她被逼問為什麼還不趕快接受他? 這真是個超級無敵的療傷方式啊!

我好奇的是, 如果讓他選擇, 男主角會不會寧願抱得美人歸而不要功成名就呢? 可是啊, 若他們真的在一起, 故事也就沒那麼吸引人了吧?

P.S. 台灣把 "Plain White T's" 翻譯成"就是白"... 嗯, 還真的很白。 是沒有把T放在眼裡嗎?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ar Mr. President
by Pink featuring Indigo Girls


Dear Mr. President
Come take a walk with me
Let's pretend
We're just two people and
You're not better than me
I'd like to ask you some questions and
We can speak honestly

What do you feel when you see all the homeless on the street?
Who do you pray for at night before you go to sleep?
What do you feel when you look in the mirror?
Are you proud?

How do you sleep while the rest of us cry?
How do you dream when a mother has no chance to say good-bye?
How do you walk with your head held high?
Can you even look me in the eye
And tell me why?

Dear Mr. President
Were you a lonely boy?
Are you a lonely boy?
How can you say
No child is left behind
We're not dumb and we're not blind
They're all sitting in your cells
While you pave the road to hell

What kind of father would take his own daughter's rights away?
What kind of father might hate his own daughter if she were gay?
I can only imagine what the first lady has to say
You've come a long way
From whisky and cocaine

How do you sleep while the rest of us cry?
How do you dream when a mother has no chance to say good-bye?
How do you walk with your head held high?
Can you even look me in the eye

Let me tell you 'bout hard work
Minimum wage with a baby on the way
Let me tell you 'bout hard work
Rebuilding your house after the bombs took them away
Let me tell you 'bout hard work
Building a bed out of a cardboard box
Let me tell you 'bout hard work, hard work, hard work
You don't know nothing 'bout hard work, hard work, hard work
Oh...

How do you sleep at night?
How do you walk with your head held high?
Dear Mr. President
You'd never take a walk with me
Would you?



連續好幾天的早餐時間在收音機裡聽到這首歌
在 YouTube 上卻只能找到 Pink 的現場演唱錄影
(還有好多網友自己做了短片, 選一首放上來)
想必是美國的政治環境很難讓她大肆宣傳這首歌, 所以連MV也不必拍了
很多人認為加拿大相較之下比較自由開放, 這是我當初怎麼樣也想不到的
一般人印象中自由民主的代表國家, 今日居然走回頭路


今年台灣和美國的總統大選都很熱鬧
我的原則是不討論政治立場, 只談現象
有權利的人, 記得去透過選票發聲

天佑同志, 有一天能在法律上被認同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那時間> by 陶莉萍




<傻孩子> by 閻韋伶


=============好像不必要的分隔線=============

大家都應該記得范瑋琪和張韶涵合唱的<如果的事>吧?
在同志們積極發聲的年代, 要求改變的聲音要大聲喊出來, 社會才聽得見
可是啊, 在文字和影像的範疇裡, 我個人還是傾向喜歡較為隱晦的表達方式
就像這兩個前陣子一些拉子朋友道相報的MV, 我也是比較欣賞陶莉萍的那一個


又想到[面子]裡, 兩個女主角隔著鐵絲網勾手的那一幕...
呵呵, 女生的手指, 可是很性感的喲!

北國隱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2